2024年全市教學工作會議發言材料

1.以撰寫教學案和導學案為切入點,讓課堂改革落到實處。

改革初期的導學案是不成功的,它變成了學生的習題集。而且網際網路上隨處可找,它適合我們的學生嗎?以往的教案很多教師照搬教輔書,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利於課改,不適合課改。那么如何促使老師們針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教學策略研究?如何讓老師們把學習新課程標準落到實處?如何促使老師們認真研究學生的水平與能力?如何從源頭落實課改呢?我們提出把寫“教案”改成設計“教學案”。教學案主要研究課標分析、學習內容簡析、學情分析、學習策略設計等內容。重點強調對課標、學情分析,關鍵是設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教學策略、設計學習環節以及適合小組合作討論的問題等。而導學案是學生自學的抓手,是落實教學案中教學策略的腳本。導學案指導學生如何開展、什麼時候開展自學、互學、課上展示,側重對學生自學行為的落實。因此,要求教師完成教學案時配套編制導學案。學校明確了教學案、導學案撰寫和使用要求。同頭教師輪流主備,其他教師審核,教研組長簽字,統一時間上報、列印和發放。

2.以完善課堂系列評價方案為核心,助推課堂改革順利實施。

觀念有了,課改骨幹動起來了。但由於老師們在觀念、能力、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課改進度也明顯不同。同時學生的學習意識、學習狀態、參與程度也決定著課堂教學改革能否成功。這就要求我們建立一種科學的積極的評價機制,配套課堂教學改革,助推課改的順利進行。(1)實施教師團隊捆綁評價。為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制定實施了“個體考核與團隊考核相結合,以團隊考核為主”的團隊捆綁式評價管理模式,形成團隊競爭機制,促課改的整體推進;(2)調整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重新修訂了《課堂評價標準》,變原來重點關注教師的教學素質為重點關注課堂學生的參與程度。明確規定學生活動時間不得少於15分鐘。適時開展“學生最喜歡的教師”和“學生最喜歡的課堂”評比活動;(3)全面實行學生小組評價。在課改初期試行學生課堂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制訂實施了“xx三中學生個人自評、小組互評合作學習評價方案”,學生每天對自己及同伴就合作學習、回答問題等多個方面多維度開展自評和互評,評價以分數計算,“得分晉級”,激勵學生,重點關注課堂。同時,實施德育導師制度,把每個小組學生分別“責任”到每位教師名下,每周五 “德育導師”深入班級小組與學生面對面的互評和教師評。每周各班評出一個優秀小組,周一升旗時由校級領導頒發周評價優秀小組標誌;每月各班評出一個月評價優秀小組,全校進行表彰和獎勵,形成了立體化、多維度、多角度的評價與管理,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滿足了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評價機制的落實對課改的順利實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課改的初步成效:

現在的課堂不再是單一的學案導學,在此基礎上的小組合作、和諧互助、實驗探究等課堂應運而生。真正變學校“要我改”為“我要改”了。不是學校命令,不是全校統一,而是把課改課堂“悟”出來、“上”出來。為了給教師搭建展示平台,學校積極承辦了“北戴河區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和“北戴河區教育系統業務幹部系列培訓——主題教研”活動,由我校教師上匯報課,請專家點評。XX年6月2日,xx區國中高效課堂教學實驗研究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有效套用現場會在我校召開,我校向全區所有國中教師和各國小教學領導260多人匯報課改成果並現場做課。校長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學校改革的經驗。三位老師獲得xx區“課堂教學改革先進個人”稱號,我校獲得全區唯一“雙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實驗成績突出單位。同年12月在“xx省縣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綜合實驗項目”北戴河驗收會上向全省同仁介紹學校的課改經驗。

今年我校中考成績又有提高:由去年的1名xx中公助生到今年的4名公助生,2名學生考入xx中公助,且有超過55%的學生考入省級示範校公助生。雖然和優秀學校相比,我校的成績還相差甚遠,但是我們認為成績的提高不是課堂改革的唯一目的,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更值得我們關注。在6月2號的現場會上,教育局謝書記隨機採訪了幾名學生,他們落落大方、侃侃而談、有思想有見地的精彩回答博得了所有教師的掌聲,大家驚呼“這是北三中的學生嗎”?而且課堂教學改革也極大的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幾年來,學校先後有近60人(項)獲省、市、區級優質課、論文、優秀教案、科研成果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