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領導和同事的恰當方式

不少人在職場中都遭遇過“稱呼的尷尬”,“老闆”、“老大”、“老總”……該選擇哪一種來稱呼領導呢?而同事之間,又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稱呼最合適呢?

職場稱呼,運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級、同事之間的關係;運用得不好卻有可能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李嫣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出版社。在出版社,大部分員工都在一個平台上辦公,鄰桌兩位年輕的女編輯互相稱呼“親愛的”,她倆稱呼對面身材魁梧的男同事為“大肥”,管後面高度近視的中年男人叫“眼鏡”。而自己是一個新來的員工,和同事之間該怎么稱呼才恰當,實在令李小姐感到頭疼。

金先生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次,為了表示與領導親熱點,把部門經理稱作“小王”,結果可想而知,屢被“穿小鞋”。“哎,那個人也太小肚雞腸了,連稱呼都這么計較,不知道怎么做到經理的。”金先生後來跟同事念叨了此事,同事沒好氣地說:“這事,還真是你自己做得不妥當。人家都是經理了,你這么叫,不是存心讓他尷尬嗎?”

如果你是初涉職場的新人,面對“稱呼的尷尬”時該怎么辦?下面幾條,可謂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職場稱呼寶典,不妨好好學習學習。

不知道怎么叫,就先叫“老師”。新人進單位,首先應該對自己所在部門的所有同事有一個大致了解。如果是職位清楚的人,可以直接稱呼他們“張經理、王經理”等,對於其他同事,可以先一律稱“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叫聲老師總沒錯。

變個法子喊高一檔。剛進入一個公司,可以靈活一點,適時變個法子“高呼”同事。如,不知道同事的職位,就稱他為經理,通過稱呼暗示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當然,時機要留意好,別在老總面前把普通的同事稱為經理。

公司里親昵的叫法,能少就少。有些人喜歡在公司里玩“哥倆好”、“姐倆好”,其實過分親昵的叫法,一來容易引起別人誤會,二來也會顯得輕浮,特別是制度比較嚴謹的公司,這還是蠻犯忌的。

職業顧問認為,其實稱呼沒有必要絕對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稱呼。新進一個單位,最好能夠熟知它的企業文化。同事之間的稱呼是企業文化的一種體現,一個企業以什麼類型的稱呼為主,與企業管理者的風格、個性有緊密關係。

在以氛圍自由著稱的歐美企業中,無論是同事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對上級甚至老闆也是如此。如果用職務稱呼別人,反而會讓人覺得和環境格格不入。

在由學者創辦的企業里,大家可根據創業者的習慣,彼此以“老師”稱呼。這個稱呼還適用於文化氣氛濃厚的單位,比如報社、電視台、文藝團體、文化館等。

在注重團隊合作的企業、學習型企業及親情色彩濃厚的中小型家族企業里,等級觀念比較淡化,大家以行政職務相稱的情況比一般企業要少,互稱姓名的情況較多。而在等級觀念較重的企業,最好以行政職務相稱,如張經理、陳總等,能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在私下裡,同事之間的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如麗麗、小燕;對男性年長者可稱“老兄”,年幼者為“老弟”等。不過,使用暱稱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對象、不分場合地亂叫一氣。還有些單位,同事之間私下裡習慣反著叫:年長者稱年輕人為“老張”、“老王”,而年輕人則稱年長者為“小張”、“小王”。據說“反著叫”能讓部分年長者找到年輕的感覺,讓年輕者找到成熟和穩重感。這類稱呼帶有幽默、調侃的味道,但應當慎用,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樂意被“反著叫”、“錯著叫”的。

要做到稱呼得體,還要看場合。在辦公室、會議室、談判桌上等正式場合,要用正式的稱謂;而在聚餐、晚會、活動等娛樂性的場合里,則可以隨意一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影響稱呼的因素是與領導之間的關係。如果你是和上級一同“摸爬滾打”混出來的“老人”,那么就完全沒有必要在稱呼上加以職務。而如果只是普通的工作關係,或是剛進單位的新人,當然還是用尊敬的稱謂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