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評價的寫作常識

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三種心理成分: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自我認識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徵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這個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如果個體對自身的估計與社會上其它人對自己客觀評價距離過於懸殊,就會使個體與周圍人們之間的關係失去平衡,產生矛盾,長期以來,將會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徵自滿或自卑,將不利於個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自我認識在自我意識系統中具有基礎地位,屬於自我意識中“知”的範疇,其內容廣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對我們進行自我認識訓練,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讓我們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特徵和生理狀況。第二,認識到自己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認識到內心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徵。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標誌,是在認識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通過社會比較而實現的。由於我們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往往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大多屬於過高型。因此,要提高我們的自我評價能力,你就應學會與同伴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做出評價。你還應學會藉助別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自己。由於自我評價是自我認識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約著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所以,對我們進行自我意識訓練,核心應放在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主體對自身的認識而引發的內心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滿、內疚、羞恥等都是自我體驗。自我體驗往往與自我認知、自我評價有關,也和自己對社會的規範、價值標準的認識有關,良好的自我體驗有助於自我監控的發展。對我們進行自我體驗訓練,就是讓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滿,隨著年齡增長讓我們懂得做錯事感到內疚,做壞事感到羞恥。

(3)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制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於該行為進行的行為。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範,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通過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為提高我們自我監控能力,重點應放在促使一個轉變上,即由外控制向內控制轉變。我們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常常在外界壓力和要求下被動地從事實踐活動,比如只有教師要求做完作業後檢查,你才會進行檢查。針對這種現象,你應學會如何藉助於外部壓力,發展自我監控能力。

9、功能運用

自我評價既然具有重要的自我功能和社會功能,那么應該考慮如何利用這些功能來為人的發展甚至社會發展服務,以便讓這樣的功能能夠更加充分地得到發揮。這包含兩方面的意蘊:

第一,要利用自我評價的正面價值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如上所述,正確的自我評價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以及對幫助他人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使自我評價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需要有效地克服自我評價的可能負面作用。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有一種自我提高偏見(self- enhancing bias),又稱為自我服務偏見(self-serving bias):也就是,人們會傾向於將成功歸於己(自我提高偏見),而不願對失敗承擔責任(自我保護偏見)。這有助於保護人們的自我,且使人們確證自己正在實現目標。但是,這種偏見是由不正確的自我評價所導致的。也就是說,自我評價作為人對自己的認識,可能有失偏頗和公允,從而導致對自己的狀態和發展趨勢不能正確把握。在這樣的自我偏見引導下,人的行為自然也會出現偏差。人要通過自我評價來促進自我發展、自我設計、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就必須正確地評價自己。如果不能克服自我評價的障礙,自我評價的功能必然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實際上,自我評價反映了人對自己的態度,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人,必然不能正確對待他人。所以,要防止不符合自身實際的自我評價發生。通常,人在自我評價中犯的錯誤主要表現為自己對自己的偏見。對自我的偏見可能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包括過高或者過低評價自己兩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