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支教實踐活動總結

事後我們和那鎮的一位很熱情的團委工作人員聊天,發現其實事情一開始就並非會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順利。

首先是我們的實踐時間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時候,孩子們正在放暑假,即使我們意識到這一點而在策劃中表示讓高年級的學生來學校上課,而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家訪,仍然有很多問題我們在當時都沒有考慮到,學生到學校上課,午飯肯定要學校提供,學校從哪裡提供這午餐費呢?另一點,學生暑期的安全本來不屬於學校負責的範圍,而把學生們集中起來以後誰來負責學生們的安全呢?我們自然希望還是校方,可是校方又從哪裡抽出這些人力和財力呢?

那村是貴州最貧困地區的最貧困的一個村,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可以很容易解決的問題放在那樣的環境中的確十分困難。

而另外一點原因就是那鎮的其他學校之前也曾和大學生的暑期實踐支隊合作過,然而很多支隊給當地留下的印象並不好,也給孩子們帶來一些不好的引導。

當地每做一次這樣的活動,都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對於當地來說),而當地的這些付出換來的卻總是些不盡人意的效果,也難怪田壩鎮最近開始牴觸大學生暑假支教的活動。

準備

6月15日,是的,距離我們預定的出發時間7月16日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了,我們要完全重新開始。時間真的已經很緊張了,但是大家都很有信心在這一個月中從零開始,做成一個相當棒的支隊。

這次重新開始,我們基於以往支教支隊留下來的經驗、我們自己對於社會與支教的思考、以及其他人給我們的建議,給我們的支隊做了重新定位。畢竟就像大多數支教支隊的出來的結論一樣,暑期實踐短短几天的支教並不能給當地的孩子們教會多少東西。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短短的一周的時間培養起孩子們對於課堂內外某些學科的好奇心與興趣樂趣,我們可以利用這短短的一周的時間在當地的孩子們心理種下一個夢想,我們可以利用這短短的一周的時間傾聽孩子們的心聲。而且暑期實踐並不只是那段短短的一周,之前的繁忙有序的準備和之後緊張高效的整理宣傳都是暑期實踐的一部分。而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次活動,能夠讓社會各界人士能夠關注到這樣一群山裡的樸實純真的孩子,關注他們的夢想;能夠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團體幫助支持那些孩子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撰寫了周密的實踐策劃書;與納雍縣的李踐書記和昆寨中學的老師們進行了充分地交流與溝通,了解當地情況;通過我們院的黃鶴老師在微博上宣傳我們的支隊,邀請社會各界人士為納雍的孩子募捐文體用具、書籍和衣物,關注我們的活動;並與愛心納雍論壇合作,在論壇上開闢出一塊專版,用於我們活動的實時報導。

令我們印象很深的就是每天中午物資的領取,愛心人士會將物資寄送到我們學校,幾乎每天中午,快遞公司都會給我打電話通知我們去取快遞,我們就將物資從二號樓搬到專教的“物資集中存放處”。又一次我們剛運完一次物資,就又接到一個電話,又有物資送來。

我們募捐得到的所有物資,從始至終,包括寄件人、物品種類、數量、去向,都有者詳細的記錄。這些物資中“最麻煩”的應該是我們從清華大學電機系計算機實驗室爭取來的十台被淘汰的電腦了。從組裝、檢查、卸保護卡、重灌系統、清潔,一直到交給快遞公司,我們四五個隊員全權負責,雖然在一間又悶又熱的房間裡泡了一整天,但每項工作我們都做得一絲不苟,十分細緻。

最終我們募捐到的物資除了15台電腦(後來又從清華控股那裡募捐到5台)外,其他物資估計價值在一萬元左右(包括大量的書籍,文具,體育用品,衣物)。(所有物資在我們到達昆寨後都陸續運抵昆寨中學,我們按照計畫對這些物資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分配詳情見簡報)但是我們清楚,物資的籌集並不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衡量我們活動成功失敗的真正關鍵的部分是我們在當地支教的效果。所以,在準備階段,在做完策劃以及大體安排之後,我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課程內容選擇與設計和備課中。

我們大家經過兩輪的頭腦風暴,篩選出19個活動和課程,安排到一周的時間內,每天都有新鮮的活動和課程。 而這19個活動和課程都是孩子們平時接觸不到或極少接觸的內容,而這些活動以及課程的內容,又以夢想和興趣為引導——例如勵志電影放映課,音樂賞析課,趣味地理課,趣味美術課,辯論基礎課,趣味數學課,團隊訓練營,“大聲說出我的夢”演講比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