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支教實踐活動總結

之後我們把這些課程和活動分配給各個支隊隊員,開始進行備課。我們的備課要求很高,把關十分嚴格,因為我們希望給孩子們展示的是成功的、歡樂的、另類的課堂。我們每個人的備課都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根據我們自己編寫的課程提綱把課程目標、課程時間分配以及課程講義完整的構思出來,並形成電子格式;第二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備課內容,形成自己的講課思路,組織講課語言,並準備試講;第三階段,試講。前兩個階段,大家備課的電子文檔都會通過郵件傳送給所有人審閱,提供修改建議;第三個階段,大家坐在講台下面聽主講人完整的把一堂一個小時的課講下來,並對主講人的語速、語言以及舉例提出修改建議,並指出可能出現的冷場的環節。最後大家再對自己的課程進行調整。其實我們來到當地之後,在了解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之後,對很多課程內容又相應的調整,有的課程內容甚至做了更換——比如瀟瀟的課本劇,冬姐的趣味數學課。

除此之外,我們還自行設計印製了許多印刷品,如三款紀念書籤,人手一本的營員手冊,課程反饋表,紀念冊等等。

其實準備階段,是一個十分忙碌的階段,又是我們支隊迅速成長的階段,從零到有了這么多的成果,從一開始的沒有頭緒到後來的井然有序,我們已經為出發做好了準備。

走訪

7月18日我們在昆寨中學的學生宿舍住下,休整了一個晚上之後,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開始了我們的走訪。雖然因為時間的有限、以及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李踐書記在安排走訪路線時,並沒有涉及特別邊遠的地方,只安排了幾個距離昆寨鄉較近的村子作為考察點,而且李踐書記十分坦誠的告訴我們,最邊遠的那幾個村子同樣也是最困難的幾個村子,根本沒有能讓車開進村子的道路,進村子只能是人走山路。因此我們走訪的幾個村子應該算不上是特別困難的村子。但即便是如此,這些村子裡的國小的情況已經足以令人心酸和擔憂了。

雖然是暑假期間,學校沒有老師和學生。但是很多學校都談不上對外是否開放,因為很多國小都是臨道路而建(或者通村的公路,或者是山上的小路),沒有圍牆,“教學樓”甚至不能稱之為教學樓,因為它們只是一層的低矮磚房,甚至是土坯房、甚至是穿斗式的木屋。磚房和土坯房的窗戶有很多都沒有玻璃,只是釘上了些木板,而木屋的牆壁因為木板銜接的不好有很多漏封。因此雖然學校並不開放,我們仍能透過窗戶、牆上的窟窿、木板的接縫、門縫窗縫看到教室的內部,看到教學條件的不容樂觀。

教室低矮而且狹小,很多教室都只是四米見方的,是差不多我們教室的四分之一那么大;黑板是在白牆上或者木板上刷的黑色樹漆做成的,效果並不是很好;而且大部分教室都四處漏風。

在偏坡村,我們見到了一所只有兩個房間的國小,一間是辦公室,一間是教室。這裡就是偏坡國小,這隻有一個老師,他一個人負責者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教學,而這三個年級的學生就坐在同一個教室里一起上課。

當然,這裡也有一些條件不錯的學校,例如治溝國小、我們的實踐地點昆寨中學以及建新河國小。在這三個學校,教學樓不再是平房,而且有圍牆將學校同四周隔開,配有室外的水泥桌球台和籃球場。教室也規範的多,寬敞明亮。其中昆寨中學設有圖書室、多媒體室、物理實驗室、化學試驗室、生物試驗室等(但這些教室的利用率都偏低)。可是也不能忘記,我們所見到的,還都不是條件最艱苦的學校。

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到一些學校進行觀察,還和當地的村民以及孩子進行交流。我們發現這的孩子么真的很用功很好學,在岩上村,我們看到一本記著密密麻麻、仔仔細細的筆記的課本,它的主人就是當地的一個叫做秀的小姑娘。

而在千秋村,我們有了解到這樣一種情況。千秋村可以說得上是納雍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了,以經果林種植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然而當地的教育卻不樂觀。千秋村並沒有自己的國小,孩子們要到建新河國小讀書;而家長們的文化水平並不好,老師們的教學水平據家長的反映也不是很好,孩子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很好的指導,在家得不到家長的有利輔導,因此孩子們的成績都較差,二三十分的成績十分普遍。孩子們多數隻上完國中就出去打工或者回家務農,而正在讀國中的孩子,家中每學期雖只需交180元錢的費用就可以保證孩子就讀,但對於一些家庭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負擔。雖然當地已經不再認為讀書沒用,但對於孩子們上學讀書,很多家長的觀點就是能識字算數就可以了,以後做事不至於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