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情優美散文:背柴

背柴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最經典的農活之一,在21世紀回想那些年的背柴故事吧!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民背回柴,才能燒火做飯,在那個時代,人窮山也窮,既沒吃的,也缺燒的。南山森林的柴,也不能說砍就去砍,人家林業部門還管著,要偷著去砍。背柴也不是說要去就去,生產隊放假才能去,一般放假臘月二十幾了,放假後人們趕緊去背柴,那時候,農民苦斷了筋,生活確實沒有活路。

人的生活,都需要熟吃熱睡,鄰近的柴草被人割光,因此,要到很遠的森林去背柴。我們渭河南邊村的人還離林近一點,渭河北面村的人離林子遠,還辛苦。

寒冬臘月,高山多積雪,流水亦成冰,寒風如獅吼。風吹在臉上像刀割樣生疼。

那個時候的人們,家裡普遍人口多,勞力多的人家,日子還算好過點,特別是勞力少娃娃又多的家庭,常常是過著衣不遮體,饑寒交迫的日子。都說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那個年月走過的人,這句話體會最深。

雞叫三遍,大概四點多,外面一片漆黑,偶爾也有昏暗的星星,衣著單薄的人們,迎著刺骨寒風,要去山裡背柴,上山的路上,遇到很多背柴的伴,成群結隊一同去背柴,翻山越嶺,天亮才到森林,踏著厚厚的積雪,沿著人們踩出來的羊腸小道順坡而上,茂密的荊棘,劃破手,劃破臉,劃破衣裳,那是很常見的事,早晨的山坡,霜落在厚厚的樹葉上非常的滑,一不小心摔個馬趴,本來就早被凍僵的手,這樣一摔,麻酥酥的,半天都沒有知覺,好不容易攀上森林山崗,找到好點的柴禾,抓緊砍上一背,扯下山崗,整理好後,抓緊吃幾口隨身帶的饃饃,趴在下溪邊美美的喝幾口涼水,背上柴回家。

沉重的柴禾壓彎了腰,豆大的汗水灑在山間小路,中午時間,將一背柴,背回家,擦擦頭上的汗水,帶著收穫的喜悅,進屋去吃早飯。乘生產隊放假要背很多柴,才能維持一年之用,其辛苦可想而知。

在今天的新時代,農民不背柴了,果園修剪的樹枝幾年燒不完,人富了,林也富了,村周邊的柴草長的很長沒人割,冬天吃完飯,在暖烘烘的熱被窩坐下看電視,多么幸福,真誠的感謝黨,是黨的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才使我們農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本文作者: 幕歌

公眾號:最文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