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三



元景安,魏昭成五世孫也。高祖虔,魏陳留王。父永,少為奉朝請。自積射將軍為元天穆薦之於爾朱榮,參立孝莊之謀,賜爵代郡公。加將軍、太中大夫、二夏、幽三州行台左丞,持節招納降戶四千餘家。榮又啟封永朝那縣子,邑三百戶,持節南幽州刺史,假撫軍將軍。天平初,高祖以為行台左丞,尋除潁州刺史,又為北揚州刺史。天保中,征拜大司農卿,遷銀青光祿大夫,依例降爵為乾鄉男。大寧二年,遷金紫光祿大夫。

景安沉敏有乾局,少工騎射,善於事人。釋褐爾朱榮大將軍府長流參軍,加寧遠將軍,又轉榮大丞相府長流參軍。高祖平洛陽,領軍婁昭薦補京畿都督,父永啟回代郡公授之,加前將軍、太中大夫。隨武帝西入。天平末,大軍西討,景安臨陣自歸,高祖嘉之,即補都督。興和中,轉領親信都督。邙山之役,力戰有功,賜爵西華縣都鄉男,代郡公如故。世宗入朝,景安隨從在鄴。於時江南款附,朝貢相尋,景安妙閒馳騁,雅有容則,每梁使至,恆令與斛律光、皮景和等對客騎射,見者稱善。世宗嗣事,啟減國封分錫將士,封石保縣開國子,邑三百戶,加安西將軍。又授通州刺史,加鎮西將軍,轉子為伯,增邑通前六百戶,餘如故。天保初,加征西將軍,別封興勢縣開國伯,帶定襄縣令,賜姓高氏。三年,從破庫莫奚於代川,轉領左右大都督,餘官並如故。四年,從討契丹於黃龍,領北平太守。後頻從駕再破茹茹,遷武衛大將軍,又轉領左右大將軍,兼七兵尚書。

時初築長城,鎮戍未立,突厥強盛,慮或侵邊,仍詔景安與諸軍緣塞以備守。督領既多,且所部軍人富於財物,遂賄貨公行。顯祖聞之,遣使推檢,同行諸人贓污狼藉,唯景安纖毫無犯。帝深嘉嘆,乃詔有司以所聚斂贓絹伍百匹賜之,以彰清節。

又轉都官尚書,加儀同三司,食高平郡乾,又拜儀同三司。乾明元年,轉七兵尚書,加車騎大將軍。皇建元年,又兼侍中,馳驛詣鄴,慰勞百司,巡省風俗。

肅宗曾與群臣於西園宴射,文武預者二百餘人。設侯去堂百四十餘步,中的者賜與良馬及金玉錦彩等。有一人射中獸頭,去鼻寸餘。唯景安最後有一矢未發,帝令景安解之,景安徐整容儀,操弓引滿,正中獸鼻。帝嗟賞稱善,特賚馬兩匹,玉帛雜物又加常等。

大寧元年,加開府。二年,轉右衛將軍,尋轉右衛大將軍。天統初,判並省尚書右僕射,尋出為徐州刺史。四年,除豫州道行台僕射、豫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武平三年,進授行台尚書令,刺史如故,封歷陽郡王。景安之在邊州,鄰接他境,綏和邊鄙,不相侵暴,人物安之。又管內蠻多華少,景安被以威恩,鹹得寧輯,比至武平末,招慰生蠻輸租賦者數萬戶。六年,征拜領軍大將軍。入周,以大將軍、大義郡開國公率眾討稽胡,戰沒。子仁,武平末儀同三司、武衛,隋驃騎將軍。卒于丹陽太守。

初,永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時,諸元帝室親近者多被誅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云:"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顯祖,乃收景皓誅之,家屬徙彭城。由是景安獨賜姓高氏,自外聽從本姓。

永弟種子豫,字景豫,美姿儀,有器乾。永安中,羽林監。元顥入洛,以守河內功,賜爵永安君。後為濮陽郡守。魏彭城王韶引為開府諮議參軍,韶出鎮定州,啟為定州司馬。及景安告景皓慢言,引豫言相應和。豫占云:"爾時以衣袖掩景皓口,雲'兄莫妄言'"。及問景皓,與豫所列符同,獲免。自外同聞語者數人,皆流配遠方。豫卒於徐州刺史。

獨孤永業,字世基,本姓劉,中山人。母改適獨孤氏,永業幼孤,隨母為獨孤家所育養,遂從其姓焉。止於軍士之中,有才幹,便弓馬。被簡擢補定州六州都督,宿衛晉陽。或稱其有識用者,世宗與語悅之,超授中外府外兵參軍。天保初,除中書舍人,豫州司馬。永業解書計,善歌舞,甚為顯祖所知。乾明初,出為河陽行台右丞,遷洛州刺史,又轉左丞,刺史如故,加散騎常侍。宜陽深在敵境,周人於黑澗築城戍以斷糧道,永業亦築鎮以抗之。治邊甚有威信,遷行台尚書。至河清三年,周人寇洛州,永業恐刺史段思文不能自固,馳入金墉助守。周人為土山地道,曉夕攻戰,經三旬,大軍至,寇乃退。永業久在河南,善於招撫,歸降者萬計。選其二百人為爪牙,每先鋒以寡敵眾,周人憚之。加儀同三司,賞賜甚厚。性鯁直,不交權勢。斛律光求二婢弗得,毀之於朝廷。河清末,征為太僕卿,以乞伏貴和代之,於是四境蹙弱,河洛人情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