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三



自昂初以豪俠立名,為之羽翼者,呼延族、劉貴珍、劉長狄、東方老、劉士榮、成五彪、韓願生、劉桃棒;隨其建義者,李希光、劉叔宗、劉孟和。並仕宦顯達。

孟和名協,浮陽饒安人也。孟和少好弓馬,率性豪俠。幽州刺史劉靈助之起兵也,孟和亦聚眾附昂兄弟,昂遙應之。及靈助敗,昂乃據冀州,孟和為其致力。會高祖起義冀州,以孟和為都督。中興初,拜通直常侍。二年,除安東將軍。尋加征東將軍、金紫光祿。以建義勛,賜爵長廣縣伯。天平中,衛將軍、上黨內史,罷郡,除大丞相司馬。武定元年,坐事死。

叔宗字元纂,樂陵平昌人。和謹,頗有學業,舉秀才。稍遷滄州治中。永安中,加鎮遠將軍、諫議大夫。兄海寶,少輕俠,然為州里所愛。昂之起義也,海寶率鄉閭襲滄州以應昂,昂以海寶權行滄州事。前范陽太守刁整心附爾朱,遣弟子安壽襲殺海寶。叔宗仍歸於昂。中興初,高祖除前將軍、廷尉少卿。太昌初,加鎮軍將軍、光祿大夫。天平初,除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二年卒。贈使持節、儀同、定州刺史。

老字安德,鬲人。家世寒微。身長七尺,膂力過人。少粗獷無賴,結輕險之徒共為賊盜,鄉里患之。魏末兵起,遂與昂為部曲。義旗建,仍從征討,以軍功除殿中將軍。累遷平遠將軍。除魯陽太守。後除南益州刺史,領宜陽太守,賜爵長樂子。老頻為二郡,出入數年,境接群蠻,又鄰西敵,至於攻城野戰,率先士卒,屢以少制眾,西人憚之。顯祖受禪,別封陽平縣伯,遷南兗州刺史。後與蕭軌等渡江,戰沒。

希光,渤海蓚人也。父紹,魏長廣太守,希光隨高乾起義信都。中興初,除安南將軍、安德郡守。後為世祖開府長史。武定末,從高岳平潁川,封義寧縣開國侯,歷潁、梁、南兗三州刺史。天保中,揚州刺史,與蕭軌等渡江,戰沒。贈開府儀同三司、西兗州刺史。子子令,尚書外兵郎中。武平末,通直常侍。隋開皇中,卒於易州刺史。希光族弟子貢,以與義旗之功,官至吏部郎,後為兗州刺史。坐貪暴為世宗所殺。

顯祖責陳武廢蕭明,命儀同蕭軌率希光、東方老、裴英起、王敬寶步騎數萬伐之。以七年三月渡江,襲克石頭城。五將名位相侔,英起以侍中為軍司,蕭軌與希光並為都督,軍中抗禮,不相服御,競說謀略,動必乖張。頓軍丹陽城下,值霖雨五十餘日,及戰,兵器並不堪施用,故致敗亡。將帥俱死,士卒得還者十二三,所沒器械軍資不可勝紀。蕭軌、王寶事行,史闕其傳。

裴英起,河東人。其先晉末渡淮,寓居淮南之壽陽縣。祖彥先,隨薛安都入魏,官至趙郡守。父約,渤海相。英起聰慧滑稽,好劇談,不拘儀檢,仁魏至定州長史。世宗引為行台左丞。天保中,都官尚書,兼侍中,及戰沒,贈開府、尚書左僕射。

封隆之,字祖裔,小名皮,渤海之蓚人也。父回,魏司空。隆之性寬和,有度量。弱冠州郡主簿,起家奉朝請,領直後。汝南王悅開府,為中兵參軍。

初,延昌中,道人法慶作亂冀方,自號"大乘",眾五萬餘。遣大都督元遙及隆之擒獲法慶,賜爵武城子。俄兼司徒主簿、河南尹丞。時青、齊二州士民反叛,隆之奉使慰諭,鹹即降款。永安中,撫軍府長史。爾朱兆等屯據晉陽,魏朝以河內要衝,除隆之龍驤將軍、河內太守,尋加持節、後將軍、假平北將軍、當郡都督。未及到郡,屬爾朱兆入洛,莊帝幽崩。隆之以父遇害,常懷報雪,因此遂持節東歸,圖為義舉。時高乾告隆之曰:"爾朱暴逆,禍加至尊,弟與兄並荷先帝殊常之眷,豈可不出身為主,以報仇恥乎?"隆之對曰:"國恥家怨,痛入骨髓,乘機而動,今實其時。"遂與乾等定計,夜襲州城,克之。乾等以隆之素為鄉里所信,乃推為刺史。隆之盡心慰撫,人情感悅。

尋高祖自晉陽東出,隆之遣子子繪奉迎於滏口,高祖甚嘉之。既至信都,集諸州郡督將僚吏等議曰:"逆胡爾朱兆窮凶極虐,天地之所不容,人神之所捐棄,今所在蜂起,此天亡之時也。欲與諸君剪除凶羯,其計安在?"隆之對曰:"爾朱暴虐,天亡斯至,神怒民怨,眾叛親離,雖握重兵,其強易弱。而大王乃心王室,首唱義旗,天下之人,孰不歸仰?願大王勿疑。"中興初,拜左光祿大夫、吏部尚書。爾朱兆等軍於廣阿,十月,高祖與戰,大破之。乃遣隆之持節為北道大使。高祖將擊爾朱兆等軍於韓陵,留隆之鎮鄴城。爾朱兆等走,以隆之行冀州事,仍領降俘三萬餘人,分置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