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二十一 列傳第九



李順等復曰:"吾曹目見,何可共辯?"浩曰:"汝曹受人金錢,欲為之辭,謂我目不見便可欺也!"帝隱聽,聞之乃出,親見斤等。辭旨嚴厲,形於神色。群臣乃不敢復言。於是遂討涼州,平之。多饒水草,如浩所言。

乃詔浩總理史務,務從實錄。於是監秘書事,以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續成前紀。至於損益褒貶,折衷潤色,浩所總焉。浩有鑑識,以人倫為己任。明元、太武之世,征海內賢才,起自仄陋。及所得外國遠方名士,拔而用之,皆浩之由也。至於禮樂憲章,皆歸宗於浩。

及景穆始總百揆,浩復與宜都王穆壽輔政事。又將討蠕蠕,劉潔復致異議。帝愈欲討之,乃召問浩。浩對曰:"往擊蠕蠕,師不多日,潔等各欲回還。後獲尚書,雲軍還之時,去賊三十里,是潔等之計過矣。夫北土多積雪,至冬時,常避寒南徙。若因其時,潛軍而出,必與之遇。既與之遇,則可禽獲。"帝以為然。乃分軍四道,諸將俱會鹿渾海。期日有定,而潔恨計不用,沮誤諸將,無功而還。

帝西巡至東雍,親臨汾曲,觀叛賊薛永宗壘,進軍圍之。永宗出兵欲戰,帝問浩曰:"今日可擊否?"浩曰:"永宗未知陛下自來,人心安固。北風迅疾,宜急擊之,須臾必破。若待明日,恐見官軍盛大,必夜遁走。"帝從之,永宗潰滅。車駕濟河,前驅告賊在渭北。帝至洛水橋,賊已夜遁。詔問浩曰:"蓋吳在長安北九十里,渭北地空,穀草不備,欲度渭南西行,何如?"浩曰:"蓋吳營去此六十里,賊魁所在。擊蛇之法,當先破頭,頭破則尾豈能動?宜乘勢先擊吳。今軍往,一日便到。吳平之後,回向長安,亦一日而至。一日之乏,未便損傷。愚謂宜從北道。若從南道,則蓋吳徐入北山,卒未可平。"帝不從,乃度渭南。吳聞帝至,盡散入北山,果如浩言。軍無所克,帝悔之。後以浩輔東宮之勤,賜繒絮布各千段。

帝蒐於河西,詔浩詣行所議軍事。浩表曰:"昔漢武患匈奴強盛,故開涼州五郡,通西域,廣農積穀,為滅賊之資,東西迭擊。故漢未疲而匈奴已弊,後遂入朝。昔平涼州,臣愚以為北賊未平,征役不息,可不徙其人,案前世故事,計之長者。若徙其人,則土地空虛,雖有鎮戍,適可御邊而已。至於大舉,軍資必乏。陛下以此事闊遠,竟不施用。如臣愚意,猶如前議,募徙豪強大家,充實涼土。軍舉之日,東西齊勢,此計之得者。"

浩又上《五寅元歷》。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經》、《論語》、《詩》、《尚書》、《春秋》、《禮記》、《周易》,三年成訖。復詔臣學天文星曆、《易》式、九宮,無不盡看。三十九年,晝夜無廢。臣稟性弱劣,力不及健婦人,更無餘能,是以專心思書,忘寢與食。至乃夢共鬼爭義,遂得周公、孔子之要術。始知古人有虛有實,妄語者多,真正者少。自秦始皇燒書之後,經典絕滅。漢高祖以來,世人妄造歷術者十餘家,皆不得天道之正。大誤四千,小誤甚多,不可言盡。臣愍其如此。今遭陛下太平之世,除偽從真,宜改誤歷,以從天道。是以臣前奏造歷,今始成訖,謹以奏。惟恩省察,以臣歷術,宣示中書博士,然後施用。非但時人,天地鬼神知臣得正,可以益國家萬世之名,過於三皇、五帝矣。"浩又以《晉書》諸家並多誤,著《晉後書》,未就,傳世者五十餘卷。

初,道武詔秘書郎鄧彥海著國記十餘卷,編年次事,體例未成,逮於明元,廢不著述。神蒨二年,詔集諸文人摭錄國書。浩及弟覽、高讜、鄧穎、晁繼、范享、黃輔等共參著作,敘成國書三十卷。著作令史太原閔堪、趙郡郄標素諂事浩,乃請立石,銘載國書,以彰直筆。並勒浩所注《五經》。浩贊成之,景穆善焉。遂營於天郊東三里,方百步,用功三百萬乃訖。

浩書國事備而不典,而石銘顯在衢路,北人鹹悉忿毒,相與構浩於帝。帝大怒,使有司案浩,取秘書郎及長曆生數百人意狀。浩服受賕。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清河崔氏無遠近,及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其秘書郎史以下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