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白蘭西南二千五百里,隔大嶺,又度四十裏海,有女王國。人庶萬餘落,風俗土著,宜桑麻,熟五穀,以女為王,故因號焉。譯使不至,其傳亦然。

宕昌羌者,其先蓋三苗之胤。周時與庸、蜀、微、盧等八國從武王滅商。漢有先零、燒當等,世為邊患。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南北數千里。姓別自為部落,酋帥皆有地分,不相統攝,宕昌即其一也。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織犛牛尾及羖羊毛覆之。國無法令,又無徭賦。唯戰伐之時,乃相屯聚;不然,則各事生業,不相往來。皆衣裘褐,牧養犛牛、羊、豕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繼母、世叔母及嫂、弟婦等為妻。俗無文字,但候草木榮落,記其歲時。三年一相聚,殺牛、羊以祭天。

有梁勤者,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勤孫彌忽,太武初,遣子彌黃奉表求內附。太武嘉之,遣使拜彌忽為宕昌王,賜彌黃爵甘松侯。彌忽死,孫彪子立。其地自仇池以西,東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萬餘落。世修職貢,頗為吐谷渾所斷絕。彪子死,彌治立。彪子弟羊子先奔吐谷渾,遣兵送羊子,欲奪彌治位。彌治遣使請救,獻文詔武都鎮將宇文生救之,羊子退走。彌治死,子彌機立,遣其司馬利柱奉表貢方物。楊文度之叛,圍武都,彌機遣其二兄率眾救武都,破走文度。孝文時,遣使子橋表貢朱沙、雄黃、白石膽各一百斤。自此後,歲以為常,朝貢相繼。後孝文遣鴻臚劉歸、謁者張察拜彌機征南大將軍、西戎校尉、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以助之。

鄧至者,白水羌也,世為羌豪,因地名號,自稱鄧至。其地自亭街以東,平武以西,汶嶺以北,宕昌以南,士風習俗,亦與宕昌同。其王像舒治遣使內附,高祖拜龍驤將軍、鄧至王,遣貢不絕。周文命章武公導率兵送之。

鄧至之西有赫羊國。初,其部內有一羊,形甚大,色至鮮赤,故因為國名。

又有東亭衛、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習山、倉驤、覃水等諸羌國,風俗粗獷,與鄧至國不同焉。亦時遣貢使,朝廷納之,皆假之以雜號將軍,子、男、渠帥之名。

白蘭者,羌之別種也。其地東北接吐谷渾,西北利摸徒,南界那鄂。風俗物產,與宕昌略同。周保定元年,遣使獻犀甲、鐵鎧。

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其種有宕昌、白狼,皆自稱獼猴種。東接臨洮、西平,西拒葉護,南北數千里,處山谷間。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織犛牛尾及醿惣毛為屋,服裘褐,披氈為上飾。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陣則屯聚,無徭役,不相往來。養犛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穡。其俗淫穢蒸報,於諸夷中為甚。無文字,但候草木以記歲時。三年一聚會,殺牛羊以祭天。人年八十以上死者,以為令終,親戚不哭;少死者,則雲夭枉,共悲哭之。有琵琶、橫吹,擊缶為節。

魏、周之際,數來擾邊。隋文帝為丞相時,中原多故,因此大為寇掠。蔣公梁睿既平王謙,請因還師討之。開皇元年,有千餘家歸化。五年,拓拔寧叢等各率眾詣旭州內附,授大將軍,其部下各有等差。十六年,復寇會州,詔發隴西兵討之,大破其眾,人相率降,遣子弟入謝罪。帝謂曰:"還語爾父兄,人生須有定居,養老長幼。乃乍還乍走,不羞鄉里邪!"自是朝貢不絕。

附國者,蜀郡西北二千餘里,即漢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即其東部,所居種姓自相率領,土俗與附國同,言語少殊。不統一,其人並無姓氏。

附國王字宜繒。其國南北八百里,東西千五百里。無城柵,近川谷,傍山險。俗好復讎,故壘石為巢,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餘丈,下至五六丈,每級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狀似浮圖。於下級開小門,從內上通,夜必關閉,以防賊盜。國有重罪者,罰牛。人皆輕捷,便擊劍。漆皮為牟甲,弓長六尺,竹為箭。妻其群母及嫂,兒弟死,父兄亦納其妻。好歌舞,鼓簧,吹長角。有死者,無服制,置屍高床之上,沐浴衣服,被以牟甲,覆以獸皮。子孫不哭,帶甲舞劍而呼云:"我父為鬼所取,我欲報冤殺鬼。"自余親戚,哭三聲而止。婦人哭,必兩手掩面。死家殺牛,親屬以豬酒相遺,共飲啖而瘞之。死後一年,方始大葬,必集親賓,殺馬動至數十匹。立木為祖父神而事之。其俗以皮為帽,形圓如缽,或戴冪狖。衣多毼皮裘,全剝牛腳皮為靴。項系鐵鎖,手貫鐵釧。王與酋帥,金為首飾,胸前懸一金花,徑三寸。其土高,氣候涼,多風少雨,宜小麥、青稞。山出金、銀、銅、多白雉。水有嘉魚,長四尺而鱗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