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卷二十七 列傳第二十一◎江總 姚察



年七十四,大業二年,終於東都,遺命薄葬,務從率儉。其略曰:"吾家世素士,自有常法。吾意斂以法服,並宜用布,土周於身。又恐汝等不忍行此,必不爾,須松板薄棺,才可周身,土周於棺而已。葬日,止粗車,即送厝舊塋北。吾在梁世,當時年十四,就鐘山明慶寺尚禪師受菩薩戒,自爾深悟苦空,頗知回向矣。嘗得留連山寺,一去忘歸。及仕陳代,諸名流遂許與聲價,兼時主恩遇,宦途遂至通顯。自入朝來,又蒙恩渥。既牽纏人世,素志弗從。且吾習蔬菲五十餘年,既歷歲時,循而不失。瞑目之後,不須立靈,置一小床,每日設清水,六齋日設齋食果菜,任家有無,不須別經營也。"初,察願讀一藏經,並已究竟,將終,曾無痛惱,但西向坐,正念,雲"一切空寂"。其後身體柔軟,顏色如恆。兩宮悼惜,賵賻甚厚。

察性至孝,有人倫鑑識。沖虛謙遜,不以所長矜人。終日恬靜,唯以書記為樂,於墳籍無所不睹。每有制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見,鹹重富博。且專志著書,白首不倦,手自抄撰,無時{斬足}輟。尤好研核古今,諟正文字,精采流贍,雖老不衰。兼諳識內典,所撰寺塔及眾僧文章,特為綺密,在位多所稱引,一善可錄,無不賞薦。若非分相干,鹹以理遣。盡心事上,知無不為。侍奉機密,未嘗淹漏。且任遇已隆,衣冠攸屬,深懷退靜,避於聲勢。清潔自處,貲產每虛,或有勸營生計,笑而不答。穆於親屬,篤於舊故,所得祿賜,鹹充周恤。

後主所制文筆,捲軸甚多,乃別寫一本付察,有疑悉令刊定,察亦推心奉上,事在無隱。後主嘗從容謂朝士曰:"姚察達學洽聞,手筆典裁,求之於古,猶難輩匹,在於今世,足為師範。且訪對甚詳明,聽之使人忘倦。"察每制文筆,敕便索本,上曰:"我於姚察文章,非唯玩味無已,故是一宗匠。"

徐陵名高一代,每見察制述,尤所推重。嘗謂子儉曰:"姚學士德學無前,汝可師之也。"尚書令江總與察尤篤厚善,每有製作,必先以簡察,然後施用。總為詹事時,嘗制登宮城五百字詩,當時副君及徐陵以下諸名賢並同此作。徐公後謂江曰:"我所和弟五十韻,寄弟集內。"及江編次文章,無復察所和本,述徐此意,謂察曰:"高才碩學,庶光拙文,今須公所和五百字,用偶徐侯章也。"察謙遜未付,江曰:"若不得公此制,仆詩亦須棄本,復乖徐公所寄,豈得見令兩失。"察不獲已,乃寫本付之。為通人推挹,例皆如此。

所著《漢書訓纂》三十卷,《說林》十卷,《四聘》、《玉璽》、《建康三鍾》等記各一卷,悉窮該博,並《文集》二十卷,並行於世。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上,今在內殿。梁、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之時,仍以體例誡約子思廉,博訪撰續,思廉泣涕奉行。思廉在陳為衡陽王府法曹參軍,轉會稽王主簿。入隋,補駐王府行參軍,掌記室,尋除河間郡司法。大業初,內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梁、陳二代史,自爾以來,稍就補續。

史臣曰:江總持清標簡貴,加潤以辭采,及師長六官,雅允朝望。史臣先臣稟茲令德,光斯百行,可以厲風俗,可以厚人倫。至於九流、《七略》之書,名山石室之記,汲郡、孔堂之書,玉箱金板之文,莫不窮研旨奧,遍探坎井,故道冠人師,晉紳以為準的。既歷職貴顯,國典朝章,古今疑議,後主皆取先臣斷決焉。

《陳書》 唐·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