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十一 二十三國



三、佛教二部

僧伽羅國先時惟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陁羅舍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游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毗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耶祇厘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范可師,濟濟如也。

四、佛牙精舍

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高數百尺,瑩以珍珠,飾之奇寶。精舍上建表柱,置缽曇摩羅伽大寶,寶光赫奕聯暉,照曜晝夜,遠望爛若明星。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務極珍奇,式修供養。

五、俯首佛像傳說

佛牙精舍側有小精舍,亦以眾寶而為瑩飾。中有金佛像,此國先王等身而鑄,肉髻則貴寶飾焉。其後有盜,伺欲竊取,而重門周檻,衛守清切。盜乃鑿通孔道,入精舍而穴之,遂欲取寶,像漸高遠。其盜既不果求,退而嘆曰:“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起廣大心,發弘誓願,上自身命,下至國城,悲愍四生,周給一切。今者,如何遺像吝寶?靜言於此,不明昔行。”佛乃俯首而授寶焉。是盜得已,尋持貨賣,人或見者,鹹謂之曰:“此寶乃先王金佛像頂髻寶也,爾從何獲,來此鬻賣?”遂擒以白王。王問所從得,盜曰:“佛自與我,我非盜也。”王以為不誠,命使觀驗,像猶俯首。王睹聖靈,信心淳固,不罪其人,重贖其寶,莊嚴像髻,重置頂焉。像因俯首,以至於今。

六、齋僧及采寶

王宮側建大廚,日營萬八千僧食。食時既至,僧徒持缽受饌,既得食已,各還其居。自佛教流被,建斯供養,子孫承統,繼業至今。十數年來,國中政亂,未有定主,乃廢斯業。

國濱海隅,地產珍寶,王親祠祭,神呈奇貨。都人士子,往來求采,稱其福報,所獲不同。隨得珠璣,賦稅有科。

七、迦山與那羅稽羅洲

國東南隅有(勒鄧反。)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來於此說《迦經》。(舊曰楞伽經,訛也。)

國南浮海數千里,至那羅稽羅洲。洲人卑小,長餘三尺,人身鳥喙。既無谷稼,唯食椰子。

那羅稽羅洲西浮海數千里,孤島東崖有石佛像,高百餘尺,東面坐,以月愛珠為肉髻。月將回照,水即懸流,滂霈崖嶺,臨注谿壑。時有商侶,遭風飄浪,隨波泛濫,遂至孤島。海鹹不可以飲,渴乏者久之。是時月十五日也,像頂流水,眾皆獲濟。以為至誠所感,靈聖拯之,於即留停,遂經數日。每月隱高岩,其水不流。時商主曰:“未必為濟我曹而流水也。嘗聞月愛珠月光照即水流注耳,將非佛像頂上有此寶耶?”遂登崖而視之,乃以月愛珠為像肉髻。當見其人,說其始末。

國西浮海數千里,至大寶洲,無人居止,唯神棲宅。靜夜遙望,光燭山水。商人往之者多矣,鹹無所得。

自達羅毗荼國北入林野中,歷孤城,過小邑,凶人結黨,作害羈旅。行二千餘里,至恭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恭建那補羅國

恭建那補羅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膏腴,稼穡滋盛。氣序溫暑,風俗躁烈。形貌黧黑,情性獷暴。好學業,尚德藝。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數百,異道雜居。

一、王城附近諸遺蹟

王宮城側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實唯俊彥也。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一切義成太子寶冠,高減二尺,飾以寶珍,盛以寶函。每至齋日,出置高座,香花供養,時放光明。

城側大伽藍中有精舍,高五十餘尺,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或至齋日,神光照燭,是聞二百億羅漢之所造也。

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林中有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其側則有聞二百億羅漢遺身舍利窣堵波也。

城東不遠有窣堵波,基已傾陷,余高三丈。聞諸先志曰:“此中有如來舍利,或至齋日,時燭靈光。在昔如來於此說法,現神通力,度諸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