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東觀漢記卷四

〔七〕 “有長史一人”,此條御覽卷二三八亦引,字句全同。

〔八〕 “度遼將軍司馬二人”,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劉昭注云:“東觀書雲司馬二人。”玉海卷一三七引與劉昭注同。此條即據劉昭注,又參酌司馬彪書輯錄。劉昭注又引應劭漢官儀云:“度遼將軍,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永平八年,行度遼將軍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銀印青綬,秩二千石。長史、司馬六百石。”

〔九〕 “祀令、丞”,此為太常屬官。

〔一0〕“延平元年省”,此條玉海卷一二三亦引,字句全同。

〔一一〕“超遷非次”,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一二〕“大鴻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云:“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贊導,請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皇子拜王,贊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吊之,及拜王嗣。”

〔一三〕“屬官大行丞一人”,此句聚珍本作“屬官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所載,大鴻臚屬官有丞一人,秩比千石。又有大行令一人,秩六百石,其下置丞一人。

〔一四〕“大行丞有治禮員三十七人 ”,“三”字聚珍本作“四”。按“四”字是。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雲有“治禮郎四十七人”。劉昭注引漢官注云:“其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文學五人百石,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學事,十二人守學事。”凡四十七人。

〔一五〕“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原無“公室主調”四字,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治禮郎四十七人”句下劉昭注引東觀漢記云:“ 主齋祠儐贊九賓。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功次相補。”此四字即據劉昭注所引增補。“斗食”原誤作“升食”,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一六〕“功次相補”,此條唐類函卷四七錄自類聚,但類聚卷四九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有治禮員三十七人,主齊儐贊。又有中都官升食以下,功次相補”,文字稍略於唐類函 所引。書鈔卷五四引作“大鴻臚,漢舊官,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文字又疏於類聚所引。初學記卷一二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大丞一人,大行丞有理禮員四十七人,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御覽卷二三二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有理禮員四十七人,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
理”字當作“治”,為避唐高宗李治之諱,改“治”作“理”。玉海卷一二三僅引“主齋祠儐贊九賓”一句。

〔一七〕“陳寵、左雄、朱寵、龐參、施延並遷公”,據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殤帝紀、陳寵傳,陳寵於永元十六年,由大鴻臚代徐防為司空,延平元年卒。范書左雄傳及他篇皆未載左雄為大鴻臚和遷官三公之事。范書順帝紀永建元年載,朱寵由大鴻臚為太尉,參錄尚書事,明年即罷。范書順帝紀、龐參傳載,永建四年龐參為大鴻臚,同年由鴻臚遷為太尉,錄尚書事,陽嘉二年免,四年復為太尉,永和元年以久病罷。范書順帝紀載,陽嘉二年,施延由大鴻臚為太尉,四年免。

〔一八〕“置傅一人守其家”,此傅為宗正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其餘屬吏增減無常。”其下劉昭即引此條文字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