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版法解第六十六



凡人君者,覆載萬民而兼有之,燭臨萬族而事使之。是故以天地、日月、四時為主、為質,以治天下。天覆而無外也,其德無所不在;地載而無棄也,安固而不動,故莫不生殖。聖人法之以覆載萬民,故莫不得其職姓,得其職姓,則莫不為用。故曰:“法天合德,象地無親。”

日月之明無私,故莫不得光。聖人法之,以燭萬民,故能審察,則無遺善,無隱奸。無遺善,無隱奸,則刑賞信必。刑賞信必,則善勸而奸止。故曰:“參於日月。”

四時之行,信必而著明。聖人法之,以事萬民,故不失時功。故曰:“伍於四時。”

凡眾者,愛之則親,利之則至。是故明君設利以致之,明愛以親之。徒利而不愛,則眾至而不親;徒愛而不利,則眾親而不至。愛施俱行,則說君臣、說朋友、說兄弟、說父子。愛施所設,四固不能守。故曰:“說在愛施。”

凡君所以有眾者,愛施之德也。愛有所移,利有所並,則不能盡有。故曰:“有眾在廢私。”

愛施之德雖行而無私,內行不修,則不能朝遠方之君。是故正君臣上下之義,飾父子兄弟夫妻之義,飾男女之別,別疏數之差,使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禮義章明。如此則近者親之,遠者歸之。故曰:“召遠在修近。”

閉禍在除怨,非有怨乃除之,所事之地常無怨也。凡禍亂之所生,生於怨咎;怨咎所生,生於非理。是以明君之事眾也必經,使之必道,施報必當,出言必得,刑罰必理。如此則眾無郁怨之心,無憾恨之意,如此則禍亂不生,上位不殆。故曰:“閉禍在除怨也。”

凡人君所以尊安者,賢佐也。佐賢則君尊、國安、民治,無佐則君卑、國危、民亂。故曰:“備長存乎任賢。”

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惡害,是故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天下所謀,雖立必隳;天下所持,雖高不危。故曰:“安高在乎同利。”

凡所謂能以所不利利人者,舜是也。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勝舉利之。此所謂能以所不利利人者也。所謂能以所不有予人者,武王是也。武王伐紂,士卒往者,人有書社。入殷之日,決鉅橋之粟,散鹿台之錢,殷民大說。此所謂能以所不有予人者也。

桓公謂管子曰:“今子教寡人法天合德,合德長久。合德而兼覆之則萬物受命。象地無親,無親安固。無親而兼載之則諸生皆殖。參於日月,無私葆光。無私而兼照之則美惡不隱。然則君子之為身,無好無惡然已乎?”管子對曰:“不然。夫學者所以自化,所以自撫。故君子惡稱人之惡,惡不忠而怨妒,惡不公議而名當稱,惡不位下而位上,惡不親外而內放。此五者君子之所恐行,而小人之所以亡,況人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