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康素敬重敞,雖無所嫌忤,然終不能改。

立五十九年薨,子簡王錯嗣。錯為太子時,愛康鼓吹妓女宋閏,使醫張尊招之不得,錯怒,自以劍刺殺尊。國相舉奏,有詔勿案。永元十一年,封錯弟七人為列侯。

錯立六年薨,子孝王香嗣。永初二年,封香弟四人為列侯。香篤行,好經書。初,叔父篤有罪不得封,西平昌侯昱坐法失侯,香乃上書分爵士封篤子丸、昱子嵩,皆為列侯。

香立二十年薨,無子,國絕。

永建元年,順帝立錯子阜陽侯顯為嗣,是為釐王。立三年薨,子悼王廣嗣。永建五年,封廣弟文為樂城亭侯。

廣立二十五年,永興元年薨,無子,國除。

東平憲王蒼,建武十五年封東平公,十七年進爵為王。

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須髯,腰帶八圍,顯宗甚愛重之。及即位,拜為驃騎將軍,置長史掾史員四十人,位在三公上。

永平元年,封蒼子二人為且侯。二年,以東郡之壽張、須昌,山陽之南平陽、橐、湖陵五縣益東平國。是時中興三十餘年,四方無虞,蒼以天下化平,宜修禮樂,乃與公卿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數,語在《禮樂》、《輿服志》。帝每巡狩,蒼常留鎮,侍衛皇太后。

四年春,車駕近出,觀覽城第,尋聞當遂校獵河內,蒼即上書諫曰:"臣聞時令,盛春農事,不聚眾興功。傳曰:'田獵不宿,食飲不享,出入不節,則木不曲直。'此失春令者也。臣知車駕今出,事從約省,所過吏人諷誦《甘棠》之德。雖然,動不以禮,非所以示四方也。惟陛下因行田野,循視稼穡,消搖仿佯,弭節而鏇。至秋冬,乃振威靈,整法駕,備周衛,設羽旄。《詩》云:'抑抑威儀,惟德之隅。'臣不勝憤懣,伏自手書,乞詣行在所,極陳至誠。"帝覽奏,即還宮。

蒼在朝數載,多所隆益,而自以至親輔政,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歸職曰:

臣蒼疲駑,特為陛下慈恩覆護,在家備教導之仁,升朝蒙爵命之首,制書褒美,班之四海,舉負薪之才,升君子之器。凡匹夫一介,尚不忘簞食之惠,況臣居宰相之位,同氣之親哉!宜當暴骸膏野,為百僚先,而愚頑之質,加以固病,誠羞負乘,辱污輔將之位,將被詩人"三百赤紱"之刺。今方域晏然,要荒無儆,將遵上德無為之時也,文官猶可並省,武職尤不宜建。昔象封有鼻,不任以政,誠由愛深,不忍揚其過惡。前事之不忘,來事之師也。自漢興以來,宗室子弟無得在公卿位者。惟陛下審覽虞帝優養母弟,遵承舊典,終卒厚恩。乞上驃騎將軍印綬,退就蕃國,願蒙哀憐。

帝優詔不聽。其後數陳乞,辭甚懇切。五年,乃許還國,而不聽上將軍印綬。以驃騎長史為東平太傅,掾為中大夫,令史為王家郎。加賜錢五千萬,布十萬匹。

六年冬,帝幸魯,征蒼從還京師。明年,皇太后崩。既葬,蒼乃歸國,特賜宮人奴婢五百人,布二十五萬匹,及珍寶服御器物。

十一年,蒼與諸王朝京師。月余,還國。帝臨送歸宮,悽然懷思,乃遣使手詔國中傅曰:"辭別之後,獨坐不樂,因就車歸,伏軾而吟,瞻望永懷,實勞我心,誦及《采菽》,以增嘆息。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其言甚大,副是要腹矣。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諸王子年五歲已上能趨拜者,皆令帶之。"

十五年春,行幸東平,賜蒼錢千五百萬,布四萬匹。帝以所作《光武本紀》示蒼,蒼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以其文典雅,特令校書郎賈逵為之訓詁。

肅宗即位,尊重恩禮逾於前世,諸王莫與為比。建初元年,地震,蒼上便宜,其事留中。帝報書曰:"丙寅所上便宜三事,朕親自覽讀,反覆數周,心開目明,曠然發矇。間吏人奏事,亦有此言,但明智淺短,或謂儻是,復慮為非,何者?災異之降,緣政而見。今改元之後,年飢人流,此朕之不德感應所致。又冬春旱甚,所被尤廣,雖內用克責,而不知所定。得王深策,快然意解。《詩》不云乎:'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思惟嘉謀,以次奉行,冀蒙福應。彰報至德,特賜王錢五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