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 樂小捨棄生覓偶


吳兒生長押濤淵,冒險輕生不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破浪變桑田。
話說南宋臨安府有一個舊家,姓樂名美善,原是賢福坊安平巷內出身,祖上七輩衣冠。近因家道消乏,移在錢塘門外居住,開個雜色貨鋪子。人都重他的家世,稱他為樂大爺。媽媽安氏,單生一子,名和。生得眉目清秀,伶俐乖巧。幼年寄在永清巷母舅安三者家撫養,附在間壁喜將仕館中上學。喜將仕家有個女兒,小名順娘,小樂和一歲。兩個同學讀書,學中取笑道:“你兩個姓名‘喜樂和順’,合是天緣一對。”兩個小兒女,知覺漸開,聽這話也自歡喜,遂私下約為夫婦。這也是一時戲濾,誰知做了後來配合的鑿語。正是:
姻緣本是前生定,曾向場桃會裡來。
樂和到十二歲時,順娘十一歲。那時樂和回家,順娘深閨女工,各不相見。樂和雖則童年,心中伶俐,常想順娘情意,不能割捨。又過了三年,時值清明將近,安三老接外甥同去上墳,就便游西湖。原來臨安有這個風俗,但凡湖船,任從容便,或三朋岡友,或帶子攜妻,不擇男女,各自去占個座頭,飲酒觀山,隨意取樂。安三老領著外甥上船,占了個座頭。方才坐定,只見船頭上又一家女眷入來,看時不是別人,正是間壁喜將仕家母女二人和一個丫頭,一個奶娘。三老認得,慌忙作揖,又教外甥來相見了。此時順娘年卜囚歲,一髮長成得好了。樂和有三年不見,今日水面相逢,如見珍寶。雖然分桌而坐,四目不時觀看,相愛之意,彼此盡知。只恨眾人屬目,不能敘情。船到湖心亭,安三老和一班男客都到亭子上閒步,樂和推腹痛留在艙中;捱身與喜大娘攀話,稍稍得與順娘相近。捉空以目送情,彼此意會,少頃眾客下船,又分開了。傍晚,各自分散。安三老送外甥回家。樂和一心憶著順娘,題詩一首:
嫩蕊嬌香郁未開,不因蜂蝶自生猜。
他年若作扁舟侶,日日西湖一醉回。
樂和將此詩題於桃花箋上,折為方勝,藏於懷袖。私自進城,到永清巷喜家門首,伺候順娘,無路可通。如此數次。聞說潮王廟有靈,乃私買香燭果品,在潮王面前祈禱,願與喜順娘今生得成鴛侶。拜罷,爐前化紙,偶然方勝從袖中墜地,一陣風卷出紙錢的火來燒了。急去搶時,止剩得一個“侶”字。樂和拾起看了,想道:“侶乃雙口之意,此亦吉兆。”心下甚喜。忽見碑亭內坐一老者,衣冠古樸,容貌清奇,手中執一團扇,上寫“姻緣前定”四個字。樂和上前作揖,動問:“老翁尊姓?”答道:“老漢姓石。”又問道:“老翁能算姻緣之事乎?”老者道:“頗能推算。”樂和道:“小子樂和煩老翁一推,赤繩繫於何處?”老者笑道:“小舍人年未弱冠,如何便想這事?”樂和道:“昔漢武帝為小兒時,聖母抱於膝上,問‘欲得阿嬌為妻否?’帝答言:‘若得阿嬌,當以金屋貯之。’年無長幼,其情一也。”
老者遂問了年月日時,在五指上一輪道:“小舍人佳眷,是熟人,不是生人。”樂和見說得合機,便道:“不瞞老翁,小子心上正有一熟人,未知緣法何如?”老者引至一口八角井邊,教樂和看井內有緣無緣便知。樂和手把井欄張望,但見井內水勢甚大,巨濤洶湧,如萬頃相似,其剛如鏡。內立一個美女,可十六七歲,紫羅衫,杏黃裙,綽約可愛。仔細認之,正是順娘,心下又驚又喜。卻被老者望背後一推,剛剛的跌在那女子身上,大叫一聲,猛然驚覺,乃是一夢,雙手兀自抱定亭柱。正是:
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青。
樂和醒將轉來,看亭內石碑,其神姓石名瑰,唐時捐財築塘捍水,死後封為潮王。樂和暗想:“原來夢中所見石老翁,即潮王也。訛段姻緣,十有九就。”回家對母親說,要央媒與喜順娘議親。那安媽媽是婦道家,不知高低,便向樂公掉掇其事。樂公道:“姻親一節,須要門當戶對。我家雖曾有六輩衣冠,見今衰微,經紀營活。喜將仕名門宮室,他的女兒,怕沒有人求允,肯與我家對親?若央媒往說,反取其笑。”樂和見父親不允,又教母親央求母舅去說合。安三老所言,與樂公一般。樂和大失所望,背地裡嘆了一夜的氣,明早將紙裱一牌位,上寫“親妻喜順娘生位”七個字,每日三餐,必對而食之;夜間安放枕邊,低喚三聲,然後就寢。每遇清明三月三,重陽九月九,端午龍舟,八月玩潮,這幾個勝會,無不刷鬢修容,華衣美服,在人叢中挨擠。只恐順娘出行,僥倖一遇。同般生意人家有女兒的,見樂小舍人年長,都來議親,爹娘幾遍要應承,到是樂和立意不肯,立個誓願,直待喜家順娘嫁出之後,方才放心,再圖婚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