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六



主事四員,從七品。掌知管差除、校勘行止,分掌封勛資考之事,惟選事則通署,及掌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知本部宿直、檢校架閣。餘部主事,自受事付事以下,所掌並同此。(皇統四年,六部主事始用漢士人。大定三年,用進士,非特旨不得擬吏人,如宰執保奏人材,不入常例。承安五年,增女直主事一員。令史六十九人,內女直二十九人。譯史五人,通事二人,與令史同。泰和八年,令史增十人。)

架閣庫(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設,仍以主事提控之。)管勾,正八品。掌吏、兵兩部架閣,兼檢校吏部行止。(以識女直、契丹、漢字人充,如無,擬識女直、漢字人充。)同管勾一員。

官誥院。提舉二員,掌署院事。(以吏部郎中、翰林修撰各一人充。)

戶部

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泰和八年減一員,大安二年復增。)郎中二員,從五品。(天德二年置五員,泰和省作二員,又作四員,貞祐四年置八員,五年作六員。)員外郎三員,從六品。郎中而下,皆以一員掌戶籍、物力、婚姻、繼嗣、田宅、財業、鹽鐵、酒麴、香茶、礬錫、丹粉、坑冶、榷場、市易等事,一員掌度支、國用、俸祿、恩賜、錢帛、寶貨、貢賦、租稅、府庫、倉廩、積貯、權衡、度量、法式、給授職田、拘收官物、並照磨計帳等事。(《泰和令》作二員,後增一員,貞祐四年作六員,又作八員,五年作四員。)主事五員,從七品。女直司二員,通掌戶度金倉等事。漢人司三員,同員外郎分掌曹事。(泰和八年減一員,貞祐四年作八員,五年六員。)兼提控編附條格、管勾架閣等事。(令史七十二人,內女直十七人。譯史五人,通事二人。泰和八年增八人。)

架閣庫。管勾一員,正八品。掌戶、禮兩部架閣。(大安三年以主事各兼之。)同管勾,從八品。檢法,從八品。勾當官五員,正八品。貞元二年,設幹辦官十員,從七品。三年,置四員,尋罷之。四年,更設為勾當官,專提控支納、管勾勘覆、經歷交鈔及香、茶、鹽引、照磨文帳等事。(承安二年作四員,貞祐四年作十五員,五年作十員,興定元年五員,二年復作十員。)

禮部

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中一員,從五品。員外郎一員,從六品。掌凡禮樂、祭祀、燕享、學校、貢舉、儀式、制度、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天文、漏刻、國忌、廟諱、醫卜、釋道、四方使客、諸國進貢、犒勞張設之事。(凡試僧、尼、道、女冠,三年一次,限度八十人,差京府幕職或節鎮防禦佐貳官二員、僧官二人、道官一人、司吏一名、從人各一人、廚子二人、把門官一名、雜役三人。僧童能讀《法華》、《心地觀》、《金光明》、《報恩》、《華嚴》等經共五部,計八帙。《華嚴經》分為四帙,每帙取二卷,卷舉四題,讀百字為限。尼童試經半部,與僧童同。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玉京山》、《消災》、《靈寶度人》等經。皆以誦成句、依音釋為通。中選者試官給據,以名報有司。凡僧尼官見管人及八十、道士女冠及三十人者放度一名,死者令監壇以度牒申部毀之。)主事二員,從七品。(令史十五人,內女直五人。譯史二人,通事一人。)

左三部檢法司。司正二員,正八品。掌披詳法狀。(興定二年,右部額外設檢,知法及掌法,四年罷。)檢法二十二員,從八品。掌檢斷各司取法文字。右三部檢法職事同。(元受札付,大定三年命給敕。)

兵部

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中一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兵籍、軍器、城隍、鎮戍、廄牧、鋪驛、車輅、儀杖、郡邑圖志、險阻、障塞 、遠方歸化之事。(凡給馬者,從一品以上,從八人,馬十疋,食錢三貫十四文。從二品以上,從五人,馬七匹、食錢二貫九十八文。從三品以上,從三人,馬五匹,錢一貫五百十一文。從五品以上,從二人,馬四匹,錢九百六十八文。從七品以上,從一人,馬三匹,錢六百十七文。從九品以上,從一人,馬二匹,錢四百六十四文。無從人,減七十八文。御前差無官者,視從五品。省差若有官者,人支錢四百五十一文,有從人加六十八文。走馬人支錢百五十七文。赦書日行五百里。此《天興近鑒》所載之制也。泰和六年置遞鋪,其制,該軍馬路十里一鋪,鋪設四人,內鋪頭一人,鋪兵三人,以所轄軍射糧軍內差充,腰鈴日行三百里。凡元帥府、六部文移,以敕遞、省遞牌子,入鋪轉送。)主事二員,從七品。(貞祐五年以承發司管勾兼漢人主事。令史二十七人,內女直十二人。譯史三人,通事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