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八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浩篤實,遇事輒言,無所隱。上嘉其忠,每對大臣稱之。有疾,求外補,除祁州刺史,致仕,歸。七年,起為御史中丞,而浩已年老,世宗以不次用之,再閱月,拜參知政事。故事,無自中丞拜執政者,浩辭曰:“不次之恩,非臣所敢當。”上曰:“卿自刺史致仕,除中丞,國家用人,豈拘階次?卿公正忠勤,雖年高猶可宣力數年,朕思之久矣。”浩頓首謝。

世宗敕有司東宮涼樓增建殿位,浩諫曰:“皇太子義兼臣子,若所居與至尊宮室相侔,恐制度未宜,固宜示以儉德。”上曰:“善。”遂罷其役,因謂太子曰:“朕思漢文純儉,心常慕之,汝亦可以為則也。”未幾,皇太子生日,上宴群臣於東宮,以大玉杓、黃金五百兩賜丞相志寧,顧謂群臣曰:“卿等能立功,朕亦褒賞如此。”又曰:“參政孟浩公正敢言,自中丞為執政。卿等能如是,朕亦不次用之。”世宗嘗曰:“女直本尚純樸,今之風俗,日薄一日,朕甚憫焉。”浩對曰:“臣四十年前在會寧,當時風俗與今日不同,誠如聖訓。”上曰:“卿舊人,固知之。”上謂宰臣曰:“宋前廢帝呼其叔湘東王為‘豬王’,食之以牢,納之泥中,以為戲笑。書於史策,所以勸善而懲惡也。海陵以近習掌記注,記注不明,當時行事,實錄不載,眾人共知之者求訪書之。”浩對曰:“良史直筆,君舉必書。帝王不自觀史,記注之臣乃得盡其直筆。”浩復奏曰:“歷古以來,不明賞罰而能治者,未之聞也。國家賞善罰惡,蓋亦多矣,而天下莫能知。乞自今凡賞功罰罪,皆具事狀頒告之,使君子知勸以遷善,小人知懼以自警。”從之。進尚書右丞,兼太子少傅。罷為真定尹,上曰:“卿年雖老,精神不衰,善治軍民,毋遽言退。”以通犀帶賜之。十三年,薨。

田谷自大理丞累官同知中京留守,終於利涉軍節度使。

二十九年,章宗詔尚書省曰:“故吏部侍郎田珏等皆中正之士,小人以朋黨陷之,由是得罪。世宗用孟浩為右丞,當時在者俱已用之,亡者未加追復,其議以聞。”張汝霖奏曰:“珏專權樹黨,先朝已正罪名,莫不稱當。今追贈官爵,恐無懲勸。”汝霖先朝大臣,嘗與顧命,上初即位,不肯輒逆其意,謂之曰:“卿既以為不可,姑置之。”蓋張浩與蔡松年友善,故汝霖猶擠之也。汝霖死後,章宗復詔尚書省曰:“蓋自田珏黨事之後,有官者以為戒,惟務苟且,習以成風。先帝知珏等無罪,錄用生存之人,有擢至宰執者,其次有為節度、防禦、刺史者。其死者猶未追復,子孫猶在編戶,朕甚憫焉。惟旌賢顯善,無間存沒,宜推先帝所以褒錄忠直之意,並加恩恤,以勵風俗。據田珏一起人除已敘用外,但未經任用身死,並與復舊官爵。其子孫當時已有官職,以父祖坐黨因而削除者,亦與追復。應合追復爵位人等子孫不及蔭敘者,亦皆量與恩例。”

梁肅,字孟容,奉聖州人。自幼勤學,夏夜讀書,往往達旦,母葛氏常滅燭止之。天眷二年,擢進士第,調平遙縣主簿,遷望都、絳縣令。以廉,入為尚書省令史。除定海軍節度副使,改中都警巡使,遷山東西路轉運副使。營治汴宮,肅分護役事。攝大名少尹。正隆末,境內盜起,驅百姓平人陷賊中不能自辨者數千人,皆系大名獄。肅到官,考驗得其情讞,出者十八九。大定二年,宛平趙植上書曰:“頃者,正隆任用閹寺,少府少監兼上林署令胡守忠因緣巧幸,規取民利。前薊州刺史完顏守道、前中都警巡使梁肅,勤恪清廉,願加進擢。”於是守忠落少監,守道自濱州刺史召為諫議大夫,肅中都轉運副使改大興少尹。

肅上疏言:“方今用度不足,非但邊兵耗費而已。吏部以常調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資高者為之,類不稱職。臣謂凡軍功、進士諸科、門蔭人,知錢穀利害,能使國用饒足而不傷民者,許上書自言。就擇其可用,授以職事。每五年委吏部通校有無水旱屯兵,視其增耗而黜陟之。自漢武帝用桑弘羊始立榷酤法,民間粟麥歲為酒所耗者十常二三。宜禁天下酒麴,自京師及州郡官務,仍舊不得酤販出城。其縣鎮鄉村,權行停止。”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