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書奏,多見採納。以本官行六部事於北邊,召拜戶部尚書。上數之曰:“汝前為侍郎,以不忠外補,頗能練習錢穀,故任以尚書之重,宜改前非,以圖新效也。”

是時,戶部尚書高德基坐高估俸粟責降,世宗念望之吝出納或懲德基也,既出,使人諭之曰:“勿以高德基下粟直,要在平估而已。”十五年新宮成,世宗幸新宮,敕望之曰:“新宮中所須,毋取於民間也。”有良民夫婦質身於東京留守完顏彀英家,期終而不遣,尚書省下東京鞫治。望之言彀英為留守,其同官必且阿徇,不肯窮竟,當移他州。

望之久習事,有治錢穀名,性剛愎,頗沾沾自露,希覬執政。而刑部尚書梁肅自詳問宋國使還,世宗嘗欲以為執政,久而未用,亦頗炫耀求進。世宗謂左丞相紇石烈良弼曰:“曹望之、梁肅急於見知,涉於躁進。”遂出梁肅為濟南尹。數年,乃召拜參知政事。而望之終於戶部尚書,年五十六。世宗惜其未及用,賜錢三千貫,敕使致祭,賻銀五百兩、重彩二十端、絹二百匹,以其子淵為奉御,澤為筆硯承奉。

其後,尚輦局舉出身人年六十餘可以臨事,世宗曰:“豈為此輩惜官邪,但此輩專以盜取官錢為謀生計,不可用也。”由是欲更改監臨格式,以問戶部尚書劉瑋。瑋恐監官謗己,不肯實對。世宗因思望之,嘆曰:“不如望之之敢行也。”

望之初不學,及貴,稍知讀書,遂刻苦自致,有詩集三十卷。

大懷貞,字子正,遼陽人。皇統五年,除閤門祗候,三遷東上閣門使。丁母憂,起復符寶郎,累官右宣徽使。正隆伐宋,為武勝軍都總管。大定二年,除洺州防禦使兼押軍萬戶,改沂州,再遷彰國、安武軍節度使。縣尉獲盜,得一旗,上圖亢宿。詰之,有謀叛狀,株連幾萬人。懷貞當以亂民之刑,請誅其首亂者十八人,余皆釋之。嘗以私忌飯僧數人,就中一僧異常,懷貞問曰:“汝何許人也?”對曰:“山西人。”復問:“曾為盜殺人否?”對曰:“無之。”後三日詰盜,果引此僧,皆服其明察。改興中尹。錦州富民蕭鶴壽途中殺人,匿府少尹家,有司捕不得,懷貞以計取之,置於法。改彰德軍節度使,卒。

盧孝儉,宣德州人。登天眷二年第,調憲州軍事判官,補尚書省令史,累官太原少尹。大定二年,陝西用兵,尚書省發本路稅粟赴平涼充軍實,期甚嚴迫。孝儉輒易以金帛,馳至平涼,用省而不失期,並人稱之。用廉,進官二階,遷同知廣寧尹。廣寧大飢,民多流亡失業,乃借僧粟,留其一歲之用,使平其價市與貧民,既以救民,僧亦獲利。累遷山東東路轉運使。孝儉素褊躁,與同僚王公謹失歡。其子嘗私用官帑,孝儉不知也。既而改河北西路轉運使,公謹乃發其事。孝儉聞被逮,莫測所以,行至章丘,自縊死。

盧庸,字子憲,薊州豐潤人。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唐州軍事判官,再調定平縣令。庸治舊堰,引涇水溉田,民賴其利。補尚書省令史,除南京轉運副使,改中都戶籍判官。察廉,遷禮部主事,累官鳳翔治中。大安三年,征陝西屯田軍衛中都,以庸簽三司事,主兵食。至潞州,放還屯田軍,庸改乾州刺史,入為吏部郎中。至寧元年,改陝西按察副使。夏人犯邊,庸繕治平涼城池,積芻粟,團結土兵為備。

十一月,夏人掠鎮戎,陷涇、邠,遂圍平涼。庸矢盡,募人取夏兵射城上箭以濟急用,出府庫賞有功者,人樂為死,平涼賴以完。貞祐二年,庸移書陝西行省仆散端,大概謂慶陽、平涼、德順陝西重地,長安以西邠為厄塞,當重兵屯守。詔賞平涼功,庸進官四階,遷按察轉運使。三年,詔諸道按察司講究防秋,庸陳便宜曰:“自毾延至積石,雖多溝坂,無長河大山為之禁止,恃弓箭手以禦侮,其人皆剛猛善斗,熟於地利,夏人畏之。向者徙屯他所,夏人即時犯邊,此近年深患也。人情樂土,且耕且戰,緩急將自奮。”又曰:“防秋之際,宜先清野。”又曰:“掌軍之官不宜臨時易代,兵家所忌,將非其人,屢代何益?”無何,有言庸老不勝任者,即罷之。未幾,改定海軍節度使,山東亂,不能赴,按察司劾之,當奪兩官,審理官直之。庸以病請求醫藥,遂致仕。興定三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