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三十 志第十一

◎禮三

○宗廟 禘袷 朝享 時享儀

金初無宗廟。天輔七年九月,太祖葬上京宮城之西南,建寧神殿於陵上,以時薦享。自是諸京皆立廟,惟在京師者則曰太廟。天會六年,以宋二帝見太祖廟者,是也。或因遼之故廟,安置御容,亦謂之廟。天眷三年,熙宗幸燕及受尊號,皆親享恭謝,是也。皇統三年,初立太廟,八年,太廟成,則上京之廟也。貞元初,海陵遷燕,乃增廣舊廟,奉遷祖宗神主於新都 ,三年十一月丁卯,奉安於太廟。正隆中,建設南京宮室,復立宗廟,南渡因之。其廟制,史不載,傳志雜記或可概見,今附之。

汴京之廟,在宮南馳道之東。殿規,一屋四注,限其北為神室,其前為通廊。東西二十六楹,為間二十有五,每間為一室。廟端各虛一間為夾室,中二十三間為十一室。從西三間為一室,為始祖廟,祔德帝、安帝、獻祖、昭祖、景祖祧主五,余皆兩間為一室。(或曰:“惟第二、第二室兩間,余止一間為一室,總十有七間。”)世祖室祔肅宗,穆宗室祔康宗,余皆無祔。每室門一、牖一、門在左,牖在右,皆南向。石室之龕於各室之西壁,東向。其始祖之龕六,南向者五、東向者一,其二其三俱二龕,余皆一室一龕,總十八龕。祭日出主於北墉下,南向。禘祫則並出主,始祖東向,群主依昭穆南北相向,東西序列。室戶外之通廊,殿階二級,列陛三,前井亭二。外作重垣四繚,南東西皆有門。內垣之隅有樓,南門五闔,余皆三。中垣之外東北,冊寶殿也,太常官一人季視其封緘,謂之點寶。內垣之南曰大次,東南為神庖。廟門翼兩廡,各二十有五楹,為齋郎執事之次。西南垣外,則廟署也。神門列戟各二十有四,植以木錡。戟下以板為掌形,畫二青龍,下垂五色帶長五尺,享前一日則縣戟上,祭畢藏之。

室次。大定十二年,議建閔宗別廟,禮官援晉惠、懷、唐中宗、後唐莊宗升祔故事,若依此典,武靈皇帝無嗣亦合升祔。然中宗之祔,始則為虛室,終增至九室。惠、懷之祔乃遷豫章、潁川二廟、莊宗之祔乃祧懿祖一室。今太廟之制,除祧廟外,為七世十一室,如當升祔武靈,既須別祧一廟。《荀子》曰:“有天下者事七世。”若旁容兄弟,上毀祖考,則天子有不得事七世者矣。伏睹宗廟世次,自睿宗上至始祖,凡七世,別無可祧之廟。《晉史》云:“廟以容主為限,無拘常數。”東晉與唐皆用此制,遂增至十一室。康帝承統,以兄弟為一室,故不遷遠廟而祔成帝。唐以敬、文、武三宗同為一代,於太廟東間增置兩室,定為九代十一室。今太廟已滿此數,如用不拘常數之說,增至十二室,可也。然廟制已定,複議增展,其事甚重,又與睿宗皇帝祏室昭穆亦恐更改。《春秋》之義不以親親害尊尊,《漢志》云:“父子不並坐,而孫可從王父。”若武靈升祔,太廟增作十二室。依春秋尊尊之典,武靈當在十一室,禘袷合食。依孫從王父之典,當在太宗之下,而居昭位,又當稱宗。然前升祔睿宗已在第十一室,累遇袷享,睿宗在穆位,與太宗昭位相對,若更改祏室及昭穆序,非有司所敢輕議,宜取聖裁。十九年四月,禘祔閔宗,遂增展太廟為十二室。二十九年,世宗將祔廟,有司言:“太廟十二室,自始祖至熙宗雖系八世。然世宗與熙宗為兄弟,不相為後,用晉成帝故事,止系七世,若特升世宗、顯宗即系九世。”於是五月遂祧獻祖、昭祖,升祔世宗、明德皇后,顯宗於廟。

貞祐二年,宣宗南遷,廟社諸祀並委中都,自抹拈盡忠棄城南奔,時謁之禮盡廢。四年,禮官言:“廟社國之大事,今主上駐蹕陪京,列聖神主已遷於此,宜重修太廟社稷,以奉歲時之祭。按中都廟制,自始祖至章宗凡十二室,而今廟室止十一,若增建恐難卒成。況時方多故,禮宜從變,今擬權祔肅宗主世祖室,始祖以下諸神主於隨室奉安。”主用栗,依唐制,皇統九年所定也。祏室,旁及上下皆石,門東向,以木為闔,髹以朱。室中有褥,奠主訖,帝主居左,覆以黃羅帕,後主居右,覆以紅羅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