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則天臨朝,十姓無主數年,部落多散失。垂拱初,遂擢授彌射子左豹韜衛翊府中郎將元慶為左玉鈐衛將軍兼昆陵都護,令襲興昔亡可汗,押五咄六部落。步真子斛瑟羅為右玉鈐衛將軍,兼濛池都護,押五弩失畢部落。尋進授元慶左衛大將軍。

如意元年,為來俊臣誣謀反被害。其子獻,配流崖州。長安三年,召還。累授右驍衛大將軍,襲父興昔亡可汗,充安撫招慰十姓大使。獻本蕃漸為默啜及烏質勒所侵。遂不敢還國。開元中,累遷右金吾大將軍。卒於長安。

阿史那步真者,在本蕃授左屯衛大將軍。與彌射討平賀魯,加授驃騎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濛池都護、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尋卒。其子斛瑟羅,本蕃為步利設,垂拱初,授右玉鈐衛將軍兼濛池都護、襲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天授元年,拜左衛大將軍,改封竭忠事主可汗,仍賜濛池都護。尋卒。子懷道,神龍年累授右屯衛大將軍、光祿卿,轉太僕卿兼濛池都護、十姓可汗。自垂拱已後,十姓部落頻被突厥默啜侵掠,死散殆盡。及隨斛瑟羅才六七萬人,徙居內地,西突厥阿史那氏於是遂絕。

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初隸在斛瑟羅下,號為莫賀達乾。後以斛瑟羅用刑嚴酷,眾皆畏之,尤能撫恤其部落,由是為遠近諸胡所歸附。其下置都督二十員,各統兵七千人。嘗屯聚碎葉西北界,後漸攻陷碎葉,徙其牙帳居之。東北與突厥為鄰,西南與諸胡相接,東南至西、廷州。斛瑟羅以部眾削弱,自則天時入朝,不敢還蕃,其地並為烏質勒所並。

景龍二年,詔封為西河郡王,令攝御史大夫解琬就加冊立。未至,烏質勒卒。其長子娑葛代統其眾,詔便立娑葛為金河郡王,仍賜以宮女四人。

初,娑葛代父統兵,烏質勒下部將闕啜忠節甚忌之,以兵部尚書宗楚客當朝任勢,密遣使齎金七百兩以賂楚客,請停娑葛統兵。楚客乃遣御史中丞馮嘉賓充使至其境,陰與忠節籌其事,並自致書以申意。在路為娑葛游兵所獲,遂斬嘉賓,仍進兵攻陷火燒等城,遣使上表以索楚客頭。

景龍三年,娑葛弟遮弩恨所分部落少於其兄,遂叛入突厥,請為鄉導,以討娑葛。默啜乃留遮弩,遣兵二萬人與其左右來討娑葛,擒之而還。默啜顧謂遮弩曰:"汝於兄弟尚不和協,豈能盡心於我。"遂與娑葛俱殺之。默啜兵還,娑葛下部將蘇祿鳩集餘眾,自立為可汗。

蘇祿者,突騎施別種也。頗善綏撫,十姓部落漸歸附之,眾二十萬,遂雄西域之地,尋遣使來朝。開元三年,制授蘇祿為左羽林軍大將軍、金方道經略大使,進為特勤,遣侍御史解忠順齎璽書冊立為忠順可汗。自是每年遣使朝獻。上乃立史懷道女為金河公主以妻之。

時杜暹為安西都護,公主遣牙官齎馬千匹詣安西互市。使者宣公主教與暹,暹怒曰:"阿史那氏女,豈合宣教與吾節度耶!"杖其使者,留而不遣,其馬經雪,寒死並盡。蘇祿大怒,發兵分寇四鎮。會杜暹入知政事,趙頤貞代為安西都護,城守久之,由是四鎮貯積及人畜並為蘇祿所掠,安西僅全。蘇祿既聞杜暹入相,稍引退,俄又遣使入朝獻方物。

十八年,蘇祿使至京師,玄宗御丹鳳樓設宴。突厥先遣使入朝,是日亦來預宴,與蘇祿使爭長。突厥使曰:"突騎施國小,本是突厥之臣,不宜居上。"蘇祿使曰:"今日此宴,乃為我設,不合居下。"於是中書門下及百僚議,遂於東西幕下兩處分坐,突厥使在東,突騎施使在西。宴訖,厚齎而遣之。

蘇祿性尤清儉,每戰伐,有所克獲,盡分與將士及諸部落。其下愛之,甚為其用。潛又遣使南通吐蕃,東附突厥。突厥及吐蕃亦嫁女與蘇祿。既以三國女為可敦,又分立數子為葉護,費用漸廣。先既不為積貯,晚年抄掠所得者,留不分之。又因風病,一手攣縮,其下諸部,心始攜貳。

有大首領莫賀達乾、都摩度兩部落,最為強盛。百姓又分為黃姓、黑姓兩種,互相猜阻。

二十六年夏,莫賀達乾勒兵夜攻蘇祿,殺之。都摩度初與莫賀達乾連謀,俄又相背,立蘇祿之子咄火仙為可汗,以輯其餘眾,與莫賀達乾自相攻擊。莫賀達乾遣使告安西都護蓋嘉運。嘉運率兵討之,大敗都摩度之眾,臨陣擒咄火仙,並收得金河公主而還。又欲立史懷道之子昕為可汗以鎮撫之,莫賀達乾不肯,曰:"討平蘇祿,本是我之元謀,若立史昕為主,則國家何以酬賞於我?"乃不立史昕,便令莫賀達乾統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