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贊與弟質、員、賞以家行人材為搢紳所仰。贊官達,父母尚無恙,家法清嚴。贊兄弟奉指使,笞責如僮僕,贊最孝謹。

質強直,應制策入第三等。其所條對,至今傳之。自補闕至給事中,時政得失,未嘗不先論諫。元和初,掌賦使院多擅禁系戶人,而有笞掠至死者。質乃論奏鹽鐵轉運司應決私鹽,繫囚須與州府長吏監決。自是刑名畫一。憲宗以王承宗叛,用內官吐突承璀為招討使。質率同列伏閣論奏,言自古無以中官為將帥者。上雖改其名,心頗不悅,尋改質為太子左庶子。五年,坐與楊憑善,出為開州刺史。未幾卒。

員工文辭,尚節義。杜亞為東都留守,闢為從事、檢校員外郎。早卒,有文集十卷。

質兄弟俱有令譽而和粹,世以"滋味"目之:贊俗而有格,為酪;質美而多入,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近代士大夫言家法者,以穆氏為高。

崔邠,字處仁,清河武城人。祖結,父倕,官卑。邠少舉進士,又登賢良方正科。貞元中授渭南尉。遷拾遺、補闕。常疏論裴延齡,為時所知。以兵部員外郎知制誥至中書舍人,凡七年。又權知吏部選事。明年,為禮部侍郎,轉吏部侍郎,賜以金紫。

邠溫裕沉密,尤敦清儉。上亦器重之。裴垍將引為相,病難於承答,事竟寢。兄弟同時奉朝請者四人,頗以孝敬怡睦聞。後改太常卿,知吏部尚書銓事。故事,太常卿初上,大閱《四部樂》於署,觀者縱焉。邠自私第去帽,親導母輿,公卿逢者回騎避之,衢路以為榮。居母憂,歲余卒,元和十年三月也,時年六十二。贈吏部尚書,謚曰文簡。

弟鄯、郾、鄲等六人。子璀、璜,璀子彥融,皆登進士第,歷位台閣。

鄯少有文學,舉進士。元和中,歷監察御史。太和元年十月,自太子詹事拜左金吾衛大將軍。鄯昆弟六人,仕官皆至三品。邠、郾、鄲三人,知貢舉,掌銓衡。冠族聞望,為時名德。

鄯太和九年冬,為左金吾大將軍,無病暴亡。不旬日有訓、注之亂,其亂始自金吾。君子乃知鄯之亡,崔氏積善之徵也。贈禮部尚書。子瑄。

郾,字廣略。舉進士,平判入等,授集賢殿校書郎。三命升朝,為監察御史、刑部員外郎。資質秀偉,神情重雅,人望而愛之,終不可舍,不知者以為事高簡,拘靜默耳。居內憂,釋服為吏部員外。奸吏不敢欺,孤寒無援者未嘗留滯,銓敘之美,為時所稱。再遷左司郎中。

元和十三年,鄭餘慶為禮儀詳定使,選時有禮學者共事,以郾為詳定判官、吏部郎中。十五年,遷諫議大夫。

穆宗即位,荒於禽酒,坐朝常晚。郾與同列鄭覃等延英切諫。穆宗甚嘉之,畋游稍簡。長慶中,轉給事中。

昭愍即位,選侍講學士,轉中書舍人。入思政殿謝恩,奏曰:"陛下用臣為侍講,半歲有餘,未嘗問臣經義。今蒙轉改,實慚屍素,有愧厚恩。"帝曰:"朕機務稍閒,即當請益。"高鉞曰:"陛下意雖樂善,既未延接儒生,天下之人,寧知重道?"帝深引咎,賜之錦彩。郾退,與同列高重抄撮《六經》嘉言要道,區分事類,凡十卷,名曰《諸經纂要》,冀人主易於省覽。上嘉之,賜錦彩二百匹、銀器等。

其年轉禮部侍郎,東都試舉人。凡兩歲掌貢士,平心閱試,賞拔藝能,所擢者無非名士,至大中、鹹通之代,為輔相名卿者十數人。出為陝州觀察使。舊弊有上供不足,奪吏俸以益之,歲八十萬,郾以廉使常用之直代之。居二年,政績聞於朝。遷鄂岳安黃等州觀察使。又五年,移浙西道都團練觀察使,至,用寬政安疲人。及居鄂渚,則峻法嚴刑,未常貰一死罪。江湖之間,萑蒲是叢,因造蒙沖小艦,上下千里,期月而盡獲群盜。凡三按廉車,率由清簡少事,財用有餘,遂寧泰。開成元年卒,年六十九,贈吏部尚書,謚曰德。

郾與兄邠、弟鄲等皆有令譽。而郾疏財恢廓,昆仲所不及。子瑤、瑰、瑾、珮、璆。

瑤,太和三年登進士第,出佐藩方,入升朝列,累至中書舍人。大中六年,知貢舉,鏇拜禮部侍郎。出為浙西觀察使,又遷鄂州刺史、鄂岳觀察使,終於位。瑰、珮、璆官至郎署給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