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建名位雖顯,以廉儉自處,家不理垣屋,士友推之。長慶二年二月卒,贈工部尚書。三子:訥、恪、朴。訥最知名,官至華州刺史、檢校尚書右僕射。

薛戎,字元夫,河中寶鼎人。少有學術,不求聞達,居於毗陵之陽羨山。年餘四十,不易其操。江西觀察使李衡闢為從事,使者三返方應。故相齊映代衡,又留署職,府罷歸山。福建觀察使柳冕表為從事,累月,轉殿中侍御史。會泉州闕刺史,冕署戎權領州事。

是時,姚南仲節制鄭滑,從事馬總以其道直為監軍使誣奏,貶泉州別駕。冕附會權勢,欲構成總罪,使戎按問曲成之。戎以總無辜,不從冕意,別白其狀。戎還自泉州,冕盛氣據衙而見賓客。戎遂歷東廂從容而入。冕度勢未可屈,徐起以見,一揖而退。又構其罪以狀聞,置戎於佛寺,環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誘令成總之罪。操心如一,竟不動搖。杜佑鎮淮南,知戎之冤,乃上其表,發書諭冕,戎難方解,遂辭職寓居於江湖間。

後閻濟美為福建觀察使,備聞其事,奏充副使。又隨濟美移鎮浙東,改侍御史,入拜刑部員外郎。出為河南令,累改衢、湖、常三州刺史,遷浙東觀察使。所蒞皆以政績聞。居數歲,以疾辭官。長慶元年十月卒,贈左散騎常侍。

戎檢身處約,不務虛名。俸入之餘,散於宗族。身歿之後,人無譏焉。兄弟五人,季弟放最知名。

放登進士第,性端厚寡言,於是非不甚系意。累佐藩府,蒞事乾敏。官至試大理評事,擢拜右拾遺,轉補闕,歷水部、兵部二員外,遷兵部郎中。

遇憲宗以儲皇好書,求端士輔導經義,選充皇太子侍讀。及穆宗嗣位,未聽政間,放多在左右,密參機命。穆宗常謂放曰:"小子初承大寶,懼不克荷,先生宜為相,以匡不逮。"放叩頭曰:"臣實庸淺,獲侍冕旒,固不足猥塵大位。輔弼之任,自有賢能。"其言無矯飾,皆此類也。穆宗深嘉其誠,因召對思政殿,賜以金紫之服。轉工部侍郎、集賢學士。雖任非峻切,而恩顧轉隆。轉刑部侍郎,職如故。

穆宗常謂侍臣曰:"朕欲習學經史,何先?"放對曰:"經者,先聖之至言,仲尼之所發明,皆天人之極致,誠萬代不刊之典也。史記前代成敗得失之跡,亦足鑒其興亡。然得失相參,是非無準的,固不可為經典比也。"帝曰:"《六經》所尚不一,志學之士,白首不能盡通,如何得其要?"對曰:"《論語》者《六經》之菁華,《孝經》者人倫之本。窮理執要,真可謂聖人至言。是以漢朝《論語》首列學官,光武令虎賁之士皆習《孝經》,玄宗親為《孝經》註解,皆使當時大理,四海乂寧。蓋人知孝慈,氣感和樂之所致也。"上曰:"聖人以孝為至德要道,其信然乎!"轉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判院事。

放閨門之內,尤推孝睦,孤孀百口,家貧每不給贍,常苦俸薄。放因召對,懇求外任。其時偶以節制無闕,乃授以廉問。及鎮江西,惟用清潔為理,一方之人,至今思之。寶曆元年,卒於江西觀察使,廢朝一日。

史臣曰:穆秘監之剛正不奪,如寒松倚岩,千丈勁節。而竇容州之敢決,如鷙鳥逐雀,英氣動人,岩穴之流,罕能及此。然矯激過當,君子不為。如塤如篪,不通不介,士行之美,崔氏諸子有焉。建、遜之貞方,戎、放之道義,元和已來,稱為令族,宜哉!

贊曰:穆之贊、質,竇之常、群,跡參時傑,氣爽人文。二李英英,四崔濟濟。薛氏三門,難兄難弟。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史籍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