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第三卷玉宇呈祥)》第三十五章 說弊政郭琇升御史 藐欽襲施琅主中軍


施琅一邊讓座,一邊笑著回答:“哪裡,哪裡,姚兄過獎了。不過,軍士們懂得了‘以戰致太平,以戰求一統’的道理,心存報國之念,胸有必勝之志,這才是可貴的哪!唉!可也有膽小的,前天晚上,我就見到一個兵士,在磚上刻了自己的姓名籍貫,悄悄地埋在地里……”
“啊,有這等事,殺!”
“哎,哪能呢。水軍剛調到福建之時,有人自殺,也有人自斷胳膊腿的,我們殺了十幾個,還是不頂用。可見,要想鼓勵士氣,光靠殺人不是辦法。”
“那,你是怎么處置的?”
“照皇上的教誨辦。我把那個士兵叫進府來,著實的誇獎了一番,說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東下寶島,捨身成仁,為國家建功立業,他也就高高興興地走了。”
“哈哈,施老兄。真有你的!”
二人正在說話,中軍來報:“欽差大人,文華殿大學士李光地奉旨來到。”二人一聽此言,不敢怠慢。施琅下令,“開中門,放炮,迎接欽差天使。”
例行的叩拜、恭請聖安之後,李光地手捧聖旨,昂首闊步走到正廳,站定南面,說了聲:“施琅接旨!”
施琅連忙上前跪下:“臣施琅恭聽聖諭!”
“進剿台灣逆賊之事,朕已數下詔諭,惟因渡海作戰,勝負難決,朕雖期之甚切,亦不便遙定,今特著李光地奉旨前往,務期爾等早日興軍東渡,以免曠師持久,貽誤戰機。著加封施琅右都督職銜。欽此。”
施琅聽罷,連忙磕下頭去:“臣,謝恩!”
李光地上前一步,攙起了施琅,當下三人分賓主坐下。李光地這趟差,雖是皇上派遣,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盤。他是朝中為數不多的主戰派之一。台灣若能順利拿下,在他就是大功一件,進上書房唾手可及。若拿不下來,他還真的不好交代。說白了,台灣一戰,是關係著李光地的升遷榮辱,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個大賭注。所以他拿到聖旨,便馬不停蹄,星夜兼程地趕到福建。此刻,他剛一落座,就言歸正傳了:
“二位大人,聖諭上說得已經十分明白了。施大人曾連上奏章,說是要相機渡海東征,但至今卻仍是按兵不動。所以聖上急不可耐,才命學生匆匆趕來問一下,不知施大人作何打算?”
施琅一聽這話,心裡不痛快了。他心中隱隱地覺得,面前這個盛年得志的書生,一定是在皇上面前說了些什麼話,才惹出這場事的。便乾笑了一下說道:“喔?聽李大人話音,聖上加封施某右都督職銜,是為了督促施琅儘快用兵。如果真的如此,這職銜下官絕不敢受。打仗的事,兵凶戰危,沒有絕對把握,不操全勝之道,怎可草率進兵?施琅自受命之日,夙興夜思想的只有一件事,絕不為報私仇而意氣用事,也絕不讓皇上體諒台灣蒼生之心付之東流。怎敢擁兵不進,養敵自重?求李大人明察。”
這幾句話說得直率,也說得有分量。李光地一聽。臉騰的一下紅了。不錯,剛才宣讀的那道聖旨,是他李光地起的草,如今,被施琅一言捅破,倒像是他李光地心存偏見,以小人度君子了。他的自尊心被刺得一痛,忙說:“哎——施將軍,您不要誤會嘛。加封右都督職銜的詔諭,是皇上朱筆親書的,不信,你一看就知道了。”
姚啟聖見倆人一見面就談僵了,也連忙出來和稀泥:“施兄,小弟之見,還是聖上想得周全。咱們這水師,北方人、南方人都有,你拿了都督的職銜,指揮起來也就方便了,包括我的福建水軍和我本人在內,全聽你的調遣。”
李光地見有人幫助說話,又來勁兒了:“哎,姚總督這話說得對。練兵嘛,本來就是為了打仗,總這樣拖延時間,不進不退的成何體統。去年冬天,皇上就有旨,催你們進兵,不知為什麼你們卻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