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第三卷玉宇呈祥)》第三十五章 說弊政郭琇升御史 藐欽襲施琅主中軍


施琅不屑地一笑說:“嘿,我在等候戰機。時機不成熟,叫我怎么用兵啊?”
“等,等什麼?”
“等風!李大人你可知道,海上行船沒風是不行的。”
“哈哈,施大人你說得好,不瞞您說,學生我就是福建人。這裡冬有朔風,夏有薰風,秋有金風,春有和風,可以說,四風俱全。光地此次出京,一路行來,天天有風,將軍為何不進兵呢?”
施琅聽他這么一說,有點上火了,冷冰冰地回了一句:“李大人,咱們今天說的是打仗,不是你們文人秀才在吟風弄月,有風沒風,風大風小都能作出詩來。下海打仗,一個不謹慎,就要全軍覆沒,那可是關係社稷安危和十幾萬生靈的大事啊!我告訴你,福建四面來風一點不錯,可並不是什麼風都能用的。請李大人明察。”
李光地以欽差的身份來到這裡,想不到,一上來就碰了這么個大釘子。他心裡不痛快,可又不便當場發作,便忍了口氣問道:
“喔,光地一介書生,不懂軍事,今日正好請教施將軍,要什麼風才能渡海作戰呢?”
“南風,我要的是南風。沒有南風,決不能下海!”
“喔——如此說來,我李光地倒要在這裡一直等下去了。海上風向,變幻不定,倘若軍艦下海時刮的是南風,走到半道上又轉了東風,那就只好班師回來。如此反覆,這收復台灣的事兒,豈不成了兒戲嗎?”
這一下,可把施琅給惹火了:“李大人你可知道,為將者,若不識天文,不明地理,不辨風候,那是個庸才、笨蛋!這幾年,你李大人竭力主張收復台灣,又在京師為我渡海大軍籌糧籌款,你的遠見卓識,施琅打心眼裡佩服。如今聖上命大人前來督師,聖命所在,施琅不敢道半個不字。但是,若像你剛才說的那樣,管它東南西北風,皆可下海,施琅不敢附合。既然如此,施琅願上表交出軍權,由你李大人統兵作戰如何?”
一聽說施琅要撂挑子不乾,李光地猛的吃了一驚。他不是傻瓜,這次康熙只是讓他來巡視軍情,並沒有讓他督戰。如果他真的擔起督戰的挑子,那便是違旨行事,要吃傢伙的。再說,李光地熟讀史書,前明朝動不動就派太監監軍、督戰,鬧到亡國的程度,這歷史教訓,他李光地知道,康熙皇上也知道。要是為一句話鬧意氣,再這樣與施琅僵持下去,貽誤了軍機,他李光地可吃罪不起。想到這兒,連忙換了一副笑臉:“哎一——施將軍,你言重了,學生我可吃不消啊。我這個欽差,是奉命前來站在岸邊上擂鼓助威的,決沒有越俎代庖之意。請施將軍千萬諒我的一番苦心,學生年輕,言語不周之處,務請海涵。”
其實,在一旁坐著的姚啟聖,對李光地也沒有好感。姚啟聖和陳夢雷是好朋友,他一向看不慣李光地的為人,更看不慣這拿雞毛當令箭的派頭。今天,讓施琅這個倔老頭頂他一下,出出心中悶氣,覺得十分痛快。可是,人家今天畢竟是欽差大臣啊,事鬧大了,也不好收場,只好還得和稀泥:“哎,我說施將軍,李大人,你二位不必再爭了。以下官之見,大家同事一君,共辦一差,心裡想的都一樣,光地兄身負聖命,自然要催促進兵;施將軍呢,是老謀深算,成竹在胸,怕萬一辦砸了差事,辜負了聖上的期望。好好好,現在不說這些了,來人,辦酒,為欽差大人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