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其用不弊。

謙之案:“?”,各本作“缺”,意林卷一引經及河上公注均作“鈌”,宋刊河上本作“?”。馬敘倫曰:“‘鈌’‘?’並‘缺’之訛,六朝俗書‘缶’旁與‘垂’旁往往相亂。‘缶’寫成‘□’,因復誤為‘金’也。”“弊”字,傅奕、彭、趙及韓詩外傳九均作“ 敝”。韻會小補曰:“敝,筆別切,老子云雲。”是方日昇所見本作“敝”。畢沅曰:“‘敝’,河上公、王弼作‘□’。”是畢所見河、王本作“□”。今諸河、王本皆作“弊”,同此石。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謙之案:敦煌、遂州、傅、範本及文選魏都賦注、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注、一切經音義五一“盈”均作“滿”。傅、范“沖”作“盅”。范應元曰:“‘大滿若盅’,郭雲、王弼同古本。”是范所見王本亦作“滿”。

案作“盈”是也。“滿”字以避漢惠帝諱而改(蔣錫昌說)。各本作“盈”,“盈”字是故書(馬敘倫說)。“沖”,從傅、範本作“盅”,是也。字亦作“沖”。準南原道“沖而徐盈”,註:“虛也。”此“大盈若沖”,即大盈若虛也。

又案“大盈”與上文“大成”相對成文,“成”即“盛”字。盛與盈皆從皿,為飲食用古器物。馬敘倫曰:“案‘成’為‘盛’省。說文曰:‘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引申謂器曰盛,禮喪大記‘食粥於盛’是也。此文‘盛’‘缺’相對。說文:‘缺,器破也。’”謙之案“盈”亦器也,說文:“□,滿器也,從皿□。”引申謂滿貯為盈。“大盈若沖”,“沖”宜作“盅”,說文皿部:“□,器虛也,從皿,中聲。老子曰:‘道盅而用之。’”器虛對器滿而言,言大盈之器,有如虛中之器,則其用不窮也。

大直若屈,

謙之案:諸河、王本同,傅、范“屈”作“詘”。羅卷“直”作“真”,誤。 范應元曰:詘音屈,枉曲也。太史公司馬談同古本。

馬敘倫曰:各本及淮南道應訓、後漢書荀爽傳注引並作“屈”。說文:“屈,無尾也。”“詘,詰詘也。”“?,頭頡?也。”“□,蛣□也。”是詰詘為屈曲之義。古書“屈申”字亦多用“詘”。又案此下當有“其用不屈”一句。

孫詒讓曰:案韓詩外傳九引老子“屈”亦作“詘”,與傅本正同,“大巧若拙”句在“大辯若訥”下,下又有“其用不屈”四字。以上文“其用不弊”、“其用不窮”二句例之,則有者是也。韓所據者,猶是先秦、西漢古本,故獨完備。魏、晉以後本皆挩此句矣。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羅振玉曰:“訥”,敦煌本作“吶”。

謙之案:李道純本、樓正本“辯”作“辨”。莊子胠篋引“大巧若拙”句,淮南道應訓引上二句,並與此同。韓詩外傳九引作“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牟子理惑論引作“大辯若訥,大巧若拙”,二句倒置。

易順鼎曰:道德指歸論大成若缺篇“大巧若拙”下又雲“是以贏而若詘”,疑所據本有“大贏若詘”一句,無“大辯若訥”一句。

躁勝塞,靜勝熱,

魏稼孫曰:“躁勝塞”,御注“塞”作“寒”,嚴失校。

謙之案“塞”,諸本作“寒”,此誤字。“靜”,傅本作“靖”,下同。又“躁”字,馬敘倫曰:“‘躁’,說文作‘趮’,疾也,今通作‘躁’。此當作‘燥’。”案:馬說是也。釋名:“躁,燥也,物燥乃動而飛揚也。”釋言語:“燥,焦也。”說文:“燥,乾也。”嚴遵道德指歸論大成若缺篇曰:“故陰之至也,地裂而冰凝,清風飂冽,霜雪嚴凝,魚鱉蟄伏,萬物宛拳。當此之時,一處溫室,臨爐火,重狐貉,襲毳綿,猶不能禦也;及至定神安精,動體勞形,則是理泄汗流,捐衣出室,暖有餘身矣。”此以“動體勞形”釋“躁”字,雖有見地,然欲以此說明“處溫室,臨爐火,重狐貉,襲毳綿”,不足以勝寒,則與常識所見不同,此蓋誤於以“躁”為“趮”之說。實則“躁”者燥也,“燥”乃老子書中用楚方言,正指爐火而言。詩汝墳釋文曰:“楚人名火曰燥,齊人曰燬,吳人曰?。”老子楚人,故用“躁”字。“躁勝寒”與“靜勝熱”為對文。“靜”與“?”字同,楚辭“收潦而水清”,注作“?”。說文:“?,從水,靜聲。”意謂清水可以勝熱,而爐火可以禦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