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二十章



謙之案:遂州本“太牢”作“大宰”,誤。藝文類聚三引河上作“若享”,玉燭寶典三引作“而饗”。

武內義雄曰:“若亨太牢”,王本“亨”字,陸氏讀為“烹”。河上公讀為“享”,又改“亨”作“饗”。現在河上本、王弼本皆作“享”。玉燭寶典三引此文作“饗”,與陸所引河上本合。蓋唯一“亨”字,諸家異其解釋,遂至成本文之異也。

若春登臺。

嚴可均曰:禦注、王弼作“如春登臺”,河上作“如登春台”。

畢沅曰:“如春登臺”,王弼、顧歡並同,明皇、易州石刻亦同。明正統十年道藏所刊明皇本始誤作“登春台”,陸希聲、王真諸本並誤,今流俗本皆然矣。又李善閒居賦注引亦誤。

俞樾曰:按“如春登臺”與十五章“若冬涉川”一律,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非是。然其注曰:“春陰陽交通,萬物感動,登臺觀之,意志淫淫然。”是亦未嘗以“春台”連文,其所據本,亦必作“春登臺”,今傳寫誤倒耳。

蔣錫昌曰:唐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引河本經文作“如春登臺”,正與宋河本合;俞氏謂河所據本必作“春登臺”是也。顧本成疏“又如春日登臺”,是成亦作“如春登臺”。……王本、河本及各石本皆作“春登臺”,蓋古本如此,似未可據最後諸本擅改也。“如”,應從碑本作“若”,以與上句一律。釋文上句作“若”,此當同也。

我魄未兆,

嚴可均曰:禦注作“我獨怕其未兆”,河上作“我獨怕兮其未兆”。釋文作“廓”,引河上作“泊”。傅奕作“我獨魄兮其未兆”,大典作“我泊兮其未兆”。王氏引邢州本與此同。

盧文弨曰:今文“我獨泊兮其未兆”,王弼本“泊”作“廓”,藏本作“怕”。說文:“怕,無為也。”藏本為是。今王弼本作“泊”,古本作“魄”。

羅振玉曰:景福、英倫二本作“怕”。

洪頤烜曰:我獨怕兮其未兆,河上註:“我獨怕然安靜,未有靜欲之形兆也。”頤烜案:說文“怕,無為也,從心,白聲”,義即本此。俗本作“泊”字,非。

謙之案:今文“泊”與“魄”字聲訓通。史記酈食其傳“落泊”作“落魄”。又如“虎魄”字作“珀”。國語晉語“其魄兆於民矣”,韋昭註:“兆,見也。”此雲“我魄未兆”,即怕乎無為之意。

若嬰兒未孩。

嚴可均曰:各本作“如嬰兒之未孩”。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若”作“如”。“咳”,河上公作“孩”。說文解字曰:“咳,篆文孩。”古文字同。

勞健曰:“如嬰兒之未咳”,“咳”字,景龍、開元作“孩”,傅、范、景福與釋文並作“咳”,範註:“咳,何來切。張玄靜與古本同。”集韻通作“孩”,按“孩”即“咳”之古文。

謙之案:說文子部無“孩”字,見口部“咳”字下。廣韻“孩,始生小兒”,“咳,小兒笑”,同音戶來切。類篇:“孩與咳同,為小兒笑。”“孩”、“咳”本一字,傅、範本作“咳”,音義同。釋文出“咳”字,知王本作“咳”,景福本、室町本亦作“咳”。

乘乘無所歸!

嚴可均曰:河上“乘乘”下有“兮若”二字。王弼作“儽儽兮若無所歸”。

謙之案:傅奕本作“儡儡兮其不足,以無所歸”,範本作“儽儽兮其若不足,似無所歸”,遂州本、顧歡本作“魁無所歸”,景福、樓正、邢玄、磻溪、英倫各本作“乘乘兮若無所歸”。

朱駿聲曰:儽,說文:“垂貌。一曰懶懈,從人,累聲。”與“儡”微別,字亦作“儽”,又誤作“□”。廣雅釋詁二:“□,勞也。”

釋訓:“□□,疲也。”老子“□□兮若無所歸”,釋文:“敗也,又散也。”河上本作“乘乘”,“垂垂”之誤。

武內義雄曰:王本“儽儽兮”,舊鈔河上本作“儡儡兮”,景龍碑作“乘乘兮”。按儽、儡聲相同,據說文“儽儽,垂貌”,與“乘乘”音義不近。疑“乘乘”是“垂垂”之訛。果然,則河上本作“儡儡”,據其義訓作“垂”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