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二十章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嚴可均曰:河上“我”上有“而”字。

羅振玉曰:景龍本、禦注本均無“而”字。

奚侗曰:“遺”借為“匱”,不足之意。禮記祭義“而窮老不遺”,釋文“遺,本作匱”,是其證。

於省吾曰:按“遺”應讀作“匱”,二字均諧貴聲,音近字通。……廣雅釋詁:“匱,加也。”王念孫謂“匱當作遺”,以“遺”有加義,“匱”無加義也。禮記樂記“其財匱”,釋文:“匱,乏也。”“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匱”,“匱乏”與“有餘”為對文。自來解者皆讀“遺”如字,不得不以遺失為言矣。

我愚人之心,純純。

嚴可均曰:“之心”,河上、王弼“心”下有“也哉”字。“純純”,河上、王弼作“沌沌兮”,釋文:“沌,本又作忳。”

畢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純”,蘇靈芝書亦作“純”,作“純”為是。陸德明曰:“本又作忳。”“沌”“忳”並非也。

謙之案:作“純”是也。易文言“純粹精也”,崔覲註:“不雜曰純。”淮南要略“不剖判純樸”,註:“純樸,太素也。”碑本“純純”,室町本作“沌沌”,義同。莊子山木篇:“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在宥篇:“渾渾沌沌,終身不離。”純純即沌沌也。彭耜釋文曰:“李純純如字,質樸無欲之稱。”其說是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嚴可均曰:王弼作“我獨昏昏”。

奚侗曰:“昏昏”,諸本作“若昏”,句法不協,茲從王弼本。莊子在宥篇︰“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蔣錫昌曰:以文誼而論,作“□□”者是也。下文弼注“無所欲為,悶悶□□,若無所識”,可證老子古本作“□□”,不作“若□”,“□□”為“昭昭”之反。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焦竑曰:“昭昭”“察察”,古本作“皆昭昭”“皆靚觥薄

謙之案︰傅、範本如此。範云:“王弼同古本,世本無‘皆'字。”知王本當有“皆”字。又“悶悶”,傅、范作“閔閔”,“閔”上均有“若”字。

范應元曰:河上公及諸家並作“悶悶”,音同。韓文公古賦有“獨閔閔其曷已兮,憑文章以自宣”,詳此“閔閔”字,注雲“一作悶悶”,正與此合,今從古本。

淡若海,

嚴可均曰:禦注作“忽若晦”,河上作“忽兮若海”,王弼作“澹兮其若海”,大典作“漂乎”,一本作“忽兮”。

謙之案:嚴遵本作“忽兮若晦”,傅本作“淡兮其若海”,範本作“澹兮若海”,禦注、英倫二本作“忽若晦”,廣明、景福、室町三本作“忽兮其若海”。李道純曰:“‘忽乎若晦',或雲‘淡乎其若海',非。”謙之案:王、範本作“澹”字是也。王羲之本亦作“澹”,碑本誤作“淡”。說文:“澹,水搖也,從水,詹聲。”與“淡”迥別。“海”,本或作“晦”,為“海”之假借。書考靈曜:“海之言昏晦無睹。”釋名釋水:“海,晦也。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海、晦義同。此形容如海之恍惚,不可窮極。

漂無所止。

嚴可均曰:禦注作“寂兮似無所止”,河上作“漂兮若無所止”,釋文引河上作“淵兮”,王弼作“飂兮若無止”,梁簡文、傅奕作“飄兮”。

謙之案:室町本同。河上、王羲之本作“飂兮若無所止”,廣明作“□兮若無所止”,範本作“飄兮似無所止”,館本作“寂無所以”,英倫本與禦注同。又孫礦古今本考正曰:“‘飂兮若無止',一作‘漂兮若無止',一作‘膠兮似無止',一作‘寂若無所止'。”“膠兮似無止”,不知所據何本,疑“□”字之誤。武內義雄曰:天文鈔河上本作“□兮”,廣明幢作“□兮”,瀧川本及世德堂本作“漂兮”。按“□”“□”為“漂”之或體,而漂、飂音相近。

吳雲曰:王蘭泉引河上公“□”作“淵”,注云:“今河上本作漂。”按此石作“□”,北碑多有之。畢沅曰:莊子“淵淵乎其若海”,即用此文。

謙之案:“漂無所止”,義長。漂然若長風之禦太虛,與“飂”字義同。說文:“飂,高風也。”字亦作“□”,吳都賦:“翼颸風之□□。”又作“□”,玉篇:“□,高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