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

嚴可均曰:王弼作“□寞”,河上、今王弼作“寂兮寥兮”,鐘會作“飂”。

范應元曰:“□”,古“寂”字。“寞”字,王弼與古本同,河上本作“寥”。

畢沅曰:說文解字無“寥寞”字。“寥”應作“□”,“寞”應作“□”。陸德明“□,本亦作寂”,“寂”亦俗字。

謙之案:陸氏音義及焦氏考異引王本作“□兮寞兮”,與傅、範本同。而今本“寞”作“寥”,與景福本同。又碑本無二“兮”字。□本成疏引經文雲“寂寥”,知成所見本亦無二“兮”字。

獨立不改,

嚴可均曰:禦注、河上“立”下有“而”字。羅振玉曰:禦注、景福、英倫三本有“而”字。

謙之案:邢玄、慶陽、樓正、高翿、趙孟俯、傅、範各本亦均有“而”字。

周行不殆,

嚴可均曰:各本“行”下有“而”字。

謙之案:邢玄、顧歡無“而”字。

羅運賢曰:案“殆”“佁”同聲通用。司馬相如傳“佁儗”,張揖訓為“不前”,不前,凝止之意也。故“不殆”猶不止,與周行義相成。管子法法篇“旁行而不疑”,俞樾讀“疑”為“礙”,正與此文同趣。

可以為天下母。

謙之案:遂州本無“以”字,範本“下”作“地”。范應元曰:“‘天地'字,古本如此,一作‘天下母',宜從古本。”

馬敘倫曰:範說是也。上謂“先天地生”,則此自當作“為天地母”。成疏曰“間化陰陽,安立天地”,則成亦作“天地”。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囗。

謙之案:碑本“吾強為之名曰”字下,有“大”字,漫漶不明,當據他本補之。又此句各本無下“吾”字,疑衍。範本“字”上有“故強”二字,傅“強”作“強”。范應元曰:“王弼同古本,河上本無‘□'字,今從古本。”

劉師培曰:按韓非子解老篇“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則“字”上當有“強”字,與下“強為之名曰大”一律,今本脫。

易順鼎曰:按周易集解卷十七引乾寶曰:“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字”上有“強”字,與牟子引同。

莊錫昌曰:范謂“王弼同古本”,則范見王本“字”上有“強”字。莊子則陽郭注“而強字之曰道”,是郭本亦有“強”字。以理而推,大既強名,則道亦強字,“字”上有“強”字者是也。

□□逝,逝曰遠,遠曰返。

謙之案:碑本“逝”字上有“大曰”二字,缺泐不明,當據他本補之。

嚴可均曰:“遠曰返”,河上、王弼作“反”。吳雲曰:傅本、易州本“反”並作“返”。

謙之案:磻溪、樓正、顧歡、趙孟俯亦作“返”,同此石。返者,夫物云云,各歸其根也。蓋形容道體,大不足以盡之,故名之曰“逝”。廣雅釋詁:“逝,行也。”論語“逝者如斯夫”,皇疏:“往去之辭也。”逝又不足以盡之,故又名曰“遠”。說文:“遠,遼也。”爾雅釋詁:“遠,遐也。”國語註:“謂非耳目所及也。”然有往必有反,故又曰“返”也。返,說文:“還也。”廣雅釋詁二:“返,歸也。”返則周流不息矣。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嚴可均曰:“道大”,各本“道”上有“故”字。“王大”,各本“王”下有“亦”字。

謙之案:傅本無“故”字,遂州本無“亦”字,館本無“故”字“亦”字。又傅、範本“王”作“人”。

范應元曰:“人”字,傅奕同古本,河上公本作“王”。觀河上公之意,以為王者人中之尊,固有尊君之義,然按後文“人法地”,則古本文義相貫。況人為萬物之最靈,與天地並立而為三才,身任斯道,則人實亦大矣。

陳柱曰:說文大部“大”下云:“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是許君所見作“人亦大”也。段玉裁注云:“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則段氏本疑亦作“人亦大”也。不然,應申言今本作“王亦大”矣。今據正。人為萬物之靈,為天演中最進化之物,故曰“人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