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羅振玉曰:景福本“行”下有“者”字,“善言”、“善教”、“善閉”、“善結”下並同。廣明本同。謙之案:室町本亦同。

嚴可均曰:“轍跡”,河上作“徹跡”,王弼作“徹跡”。梁簡文云:“應‘車'邊,今作‘彳'邊者,古字少也。”

吳雲曰:“轍”,傅本作“徹”。

盧氏抱經釋文考異:說文無“轍”字,莊子、戰國策、史記皆以“軼”為“轍”。案“軼”借字,實應用“轍”。謙之案:老子書中“徹”“轍”二字,字義不同。七十九章“無德司徹”,用“徹”字。此章“善行無轍跡”,用“轍”字。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五引古老子,“徹”字作□,“轍”字作□,轍為車跡。彭耜釋文曰:“轍,李直列切。輪輾地為轍。”

善言,無瘕□;陳註:謫

嚴可均曰:“瘕□”,禦注、河上作“瑕□”,王弼“瑕謫”。

吳雲曰:“無瑕謫”,今本作“□”,易州本同,俗字也。

謙之案:釋文出“謫”字,作“謫”亦通。揚雄方言三“謫,怒也”,郭璞註:“相責怒。”又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謫”字引古老子作□,館本、遂州本作“適”。

高亨曰:“瑕□”皆玉疵也。管子水地篇:“夫玉,瑕適皆見,精也。”尹注“瑕適,玉疵也。”荀子宥坐篇:“瑕適並見,情也。”義同。呂氏春秋舉難篇:“寸之玉,必有瓋瑕。”“適”、“□”古通用,“瓋”則後起專字也。無瑕□,猶言無疵病耳。

善計,不用籌策;

嚴可均曰:“善計”,王弼作“善數”。“籌策”,禦注作“籌算”。

范應元曰:數,上聲。王弼、嚴遵同古本,河上公作“計”。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禦注、英倫、廣明、景福諸本均作“計”。“籌策”,禦注、英倫二本“策”作“筭”。

謙之案:御覽六百五十九引亦作“筭”,館本作“□”。論語八佾集解:“多□飲少□,釋文:‘□,籌也。'”朱駿聲曰:“筭長六寸,計歷數者,從竹從弄,會意,言常弄乃不誤也。字亦作□。”

善閉,無關鍵不可開;

嚴可均曰:“不可開”,各本“不”上有“而”字,下句亦然。

孫礦曰:“鍵”,今本作“楗”。紀昀曰:案“楗”原本作“鍵”。

謙之案:“關鍵”連文,傅本作“鍵”。淮南說山訓引“善閉者不用關楗”,道應訓引亦作“鍵”。

范應元曰:楗,拒門木也,或從金傍,非也。橫曰關,豎曰楗。傅奕云:“古字作□。”

謙之案:作“□”是也。“關”,說文:“以木橫持門戶也,從門,□聲。”淮南子覽冥篇“城郭不關”,為“關”字本義。此引申為閉門橫木。“□”乃老子書中用楚方言,假借為“楗”。方言五:“戶鑰,自關而東,陳、楚之間,謂之鍵,字亦作□。”今案“□”為古字。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出“□”字,引古老子作□。

善結,無繩約不可解。

謙之案:“繩約”為連文。說文“繩,索也。”“約,纏束也。”莊子駢拇篇:“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約”字亦是索,繩約猶今言繩索。左傳哀十一年公孫揮曰“人尋約,吳發短”,杜註:“約,繩也。”儀禮既夕記“約綏約轡”,鄭註:“約,繩也。”舊注謂約為約束之約,當非老子古義。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是謂襲明。

嚴可均曰:“而無棄人”,各本“而”作“故”,下句亦然。

孫礦古今本考正曰:“常善救人”四句,一本無。“故”,一作“而”。

晁說之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奕辨之爾。

東條一堂曰:按傅奕曰“是以”至“棄物”二十字,獨得諸河上本,而古本無有,晁說之跋舉此說以駁王氏。予始以為信,然後檢淮南子道應訓引老子曰:“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明。”以此觀之,傅奕古本亦不足為正。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