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四卷)》第十八章

  從三月十六日到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的人馬和從寧遠撤退的百姓陸續進關。臨
榆縣城,只是一個軍事要塞,進關的百姓不能在彈丸小城停留,必須穿城而過,在
山海關內一二個縣境中暫時安頓。這些進關的百姓有些是將領的家屬,比較能夠得
到好的照顧;有些是一般的窮人百姓,無衣無食,加上天氣凜冽,苦不堪言。他們
個個愁眉不展,想著自己拋別家園,拋別祖宗墳地,拋別許多財產,來到這無親無
故的地方,一切困難都不好解決,不免口出怨言。表面上是抱怨朝廷,心裡邊是抱
怨他吳三桂。
這一切情況,吳三桂都看在眼裡,聽在耳中,壓在心頭。他也感到前途茫茫。
當人馬經過歡喜嶺時,有幕僚告訴他:從寧遠來的百姓都站在嶺上回頭張望,許多
人都哭了,說這不該叫歡喜嶺,應該叫作傷心嶺。
吳三桂是十六日到的山海關,十九日到了永平府。因為有皇上的手詔,催他火
速赴京勤王,所以他在山海關只停了半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將一些事情部署就緒,
十七日一早就率領三萬步兵和騎兵,向北京前去。雖然他一再命令手下的文武官員
對進關百姓要好生安頓,可是由於他自己不能在山海關多停,所以實際上也不可能
很好地安頓百姓。
從山海關到永平,本來急行軍一天就可到達,但是他按照平日行軍的速度,走
了兩天。為的是北京的情況他不很清楚,害怕同李自成的人馬突然在北京接戰;同
時也不願一下子離山海關太遠,萬一戰鬥失敗,會進退兩難。所以他一面向永平進
發,一面不斷地派出探馬,探聽北京訊息。
他這次離開寧遠,來到關內勤王,井不是真想同李自成決一死戰。對於自己人
馬的實力,吳三桂和周圍的官員都很清楚。憑這些人馬,能否擋住李自成的大軍,
他心中毫無把握。可是他不能違背皇上的聖旨,只有入關勤王。另外,他也想到,
即使不進關,他在寧遠也遲早會站不住腳。自從去年多爾袞扶立皇太極的幼子登極,
滿洲朝廷曾經互相爭權,多爾袞殺了幾個有力量的人,將大權操在自己手中。去年
秋天,多爾袞已派兵攻占了寧遠附近的幾座重要軍事城堡,使寧遠變成了一座孤城。
從那時起,寧遠形勢就空前地險惡。所以,吳三桂之奉詔勤王,放棄寧遠,實在也
是因為擔心寧遠不會長久憑守的緣故。
當吳三桂率領寧遠將士和老百姓向山海關撤退的時候,寧遠附近的滿洲人馬沒
有乘機前來騷擾,也沒有向他追趕,分明是有意讓他平安撤出寧遠,順利進關。當
他抵達山海關後,便立即得到探報,說是清兵已經進入寧遠城,不費一槍一刀,將
寧遠拿去了。留在城內的百姓已經入了大清國,也已經按照滿洲的風俗全都剃了頭
發。於是吳三桂明白:從此以後,他在關外就沒有退路了。
也正因為如此,他更不敢貿然向北京前進,寧可晚一步,也不要將他的幾萬遼
東將士拿去孤注一擲。同時,為了給自己留條退路,在開往北京的路上,他對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