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四卷)》第二十四章


宋獻策說道:“自從進入北京之後,許多文武大臣誤以為大功告成,江南可傳
檄而定,獨臣與副軍師深懷殷憂,常懼怕從關中孤軍遠來,變出非常。臣等杞人之
憂,早為陛下所洞察,未加深責,實為萬幸。最近數日,臣等不避斧鋮,苦諫東征
非計。以臣愚見,崇禎亡國之後,我大順朝的真正勁敵並非吳三桂,而是滿洲新興
之敵,即崛起於遼東的建虜,又稱東虜。既然朝廷決定討伐吳三桂,且大軍已動,
忽然改計則動搖軍心。目前補救之策,惟有一邊大軍東征,一邊用太子與吳襄作誘
餌,對吳三桂繼續行招降之策,力求將干戈化為玉帛。萬一非戰不可,望陛下以三
日為期,不可戀戰。倘若三日不分勝負,便當託故罷兵,或步步為營退兵,或設伏
以挫追兵,總之要趕快回京,不使滿洲兵越長城斷我歸路。”
“你以前說可以差羅虎率五千精兵出一片石,奔赴姜女廟海邊,焚毀吳三桂的
糧船。今日羅虎已死,此計仍可行么?”
“倘若吳三桂的糧船仍泊在姜女廟海邊,此計當然可行。羅虎死後,陛下仍有
智勇兼備、威望素著的青年虎將若雙喜、張鼐數人,均不亞於羅虎。然而軍情不定,
用計不可膠柱鼓瑟。吳三桂糧船拋錨於距山海關十里之姜女廟海邊,今日是否移動?
十日後是否移動,均系不明實情之事。故奇計雖好,未必時時可用。”
李自成想著宋獻策的話很有道理,點點頭,轉向李岩問道:
“林泉,孤明日即啟駕東征,留下你與子宜、益三、德齊共同鎮守北京,你為
主將,孤甚放心。我朝開國伊始,立腳未穩,不可遭遇挫折。卿博學多才,胸富韜
略,今晚有何好的建議?”
李岩恭敬地欠身回答:“陛下如此垂問,愚臣惶恐無似。臣願陛下隨時採納獻
策建言,務必心中時時想著東虜今日是我朝勁敵,不可被吳三桂拖住手腳。倘不能
一戰消滅吳道,必須趕快脫離戰場,速回北京,準備憑恃北京堅城,在近郊與東虜
決戰。只要東虜在北京近郊一戰受挫,北方大局則不致糜爛,吳三桂雖在肘腋,也
不足為禍。”
李自成仍然不相信滿洲兵會來得如此之快,沉吟一下,又問道:
“近兩三天孤接到一些軍情塘報,知道河南、山東等地,民情不穩,處處可憂。
你是河南人,有何安民良策?”
李岩說道:“臣熟讀苟子《議兵篇》,深感於苟子獨重視‘附民’二字。‘附
民’就是士民親附,軍民一心。目前河南、山東各地,所患者正在於百姓失望,與
我離心……”
“這是以後的話,今日且不談吧。”
宋獻策和李岩叩頭退出,在東華門上馬,馳回軍師府中。他們都看到東征必將
失利,也看到倘若敗出北京,影響所及,前途將不堪構想。但勢已至此,他們無能
為力,不覺相對嘆息。宋獻策悄悄說道:
“林泉,自從進了北京以後,皇上始而只考慮登極大典與不戰而定江南,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