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四卷)》第二十四章


出大門轉往東去。四個陪嫁宮女和兩個貼身女僕分坐六乘四角結彩的青呢小橋,跟
在花轎後邊。最前邊走的一隊吹鼓手,是人順軍中的樂隊,穿著大順軍的藍色號衣。
接著吹鼓手的是一隊打著腰鼓,邊跳邊走的青年,也是大順軍特有的玩耍,都是延
安府籍的青年士兵,有一些只有十五六歲。他們平時是兵,下操習武,逢年過節,
或有什麼吉慶大事,便奉命集合成隊,打鼓跳舞助興。打腰鼓的一隊過後,接著一
百名騎兵,由兩名武將率領,一律盔甲整齊,馬頭上結著紅綢繡球。接著是簡單儀
仗,民間俗稱執事,有金瓜、鋮斧、朝天鐙之類,還有各色旗幟飄揚。接著是花轎。
花轎後是幾乘青呢小轎,抬著陪嫁的宮女和侍候新娘的兩個貼身女僕。然後又是一
百騎兵。從北池子走東安門大街到金魚胡同東首的道關伯府,雖然路途並不遠,但
因為要炫耀排場,所以這花轎行進很慢。在臨時行館中照料的其他人員,在花轎走
後,趕快騎馬從背街上奔往伯爵府了。
花轎經過的路上,一街兩廂,男女老少,都站在門外觀看。民間紛紛傳說,新
娘不但是一個美女,而且是文才出眾,在宮中素有女秀才之稱。婦女們一邊看出嫁
的排場,一邊竊竊私語。有的婦女稱讚這位姓費的宮人八字生得好,在兵慌馬亂中
能夠嫁一位新朝的年輕功臣,一出嫁就是伯爵夫人,一輩子享不盡榮華富貴。但是
更多的婦女在心中搖頭,認為費宮人嫁給一個“流賊”頭目,是一枝鮮花插在牛糞
上,以後的日子難料。許多人有這樣想法並不奇怪,這是因為,一則大順軍進了北
京以後,暴露的問題很多,大大地失去人心;二則已經紛紛謠傳,說吳三桂要興兵
前來,驅逐“流賊”,擁戴太子登極;還有謠傳,郊外已經有人看見了吳三桂的揭
帖,傳諭家家戶戶速制白帽,準備好當關寧討賊兵來到時為大行皇帝服喪。在大街
兩旁婦女們的悄悄議論中,忽然有一個好心的老媽媽嘆了口氣,小聲說:
“自來新娘出嫁,都是哭著上轎,在轎中還要哭幾里路。這費宮人自幼離開了
父母,怕連父母的面孔都記不清了,坐在花轎中也哭么?娘家也沒個送親的人,真
是可憐!”
另一個婦女說:“這新娘在北京沒有父母,也沒個娘家,所以新郎也沒有行迎
新之禮,就這么從臨時行館上轎,抬往婆家。至於哭么,當然她坐在轎中也哭。哪
有姑娘坐花轎不哭之理!”
其實,費珍娥與一般姑娘出嫁時的心情完全不同,從行館院中上花轎時沒有哭,
花轎走在東安門大街上時也沒有哭。她甚至很少想到分別已經十年的父母和家人。
她只是想著她正在一步步走向黃泉,快要跟魏清慧等姊妹們見面了。由於她只反反
復復地想著今晚上就要慷慨而死,不想別的事,心中幾乎麻木了。
由於歷來民俗,轎門用紅線縫了,而花轎與官轎不同,左右沒有亮紗窗子,所
以費珍娥看不見轎外情況。但是她知道花轎經過之處,一街兩廂的士民都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