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注》子罕第九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謝氏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欲學者必周於德。”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明足以燭理,故不惑;理足以勝私,故不憂;氣足以配道義,故不懼。此學之序也。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可與者,言其可與共為此事也。程子曰:“可與共學,知所以求之也。可與適道,知所往也。可與立者,篤志固執而不變也。權,稱錘也,所以稱物而知輕重者也。可與權,謂能權輕重,使合義也。”楊氏曰:“知為己,則可與共學矣。學足以明善,然後可與適道。信道篤,然後可與立。知時措之宜,然後可與權。”洪氏曰:“易九卦,終於巽以行權。權者,聖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權,猶人未能立而欲行,鮮不仆矣。”程子曰:“漢儒以反經合道為權,故有權變權術之論,皆非也。權只是經也。自漢以下,無人識權字。”愚按:先儒誤以此章連下文偏其反而為一章,故有反經合道之說。程子非之,是矣。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義推之,則權與經亦當有辨。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棣,大計反。唐棣,郁李也。偏,晉書作翩。然則反亦當與翻同,言華之搖動也。而,語助也。此逸詩也,於六義屬興。上兩句無意義,但以起下兩句之辭耳。其所謂爾,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夫,音扶。夫子借其言而反之,蓋前篇“仁遠乎哉”之意。程子曰:“聖人未嘗言易以驕人之志,亦未嘗言難以阻人之進。但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此言極有涵蓄,意思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