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注》雍也第六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學者之稱。程子曰:“君子儒為己,小人儒為人。”○謝氏曰:“君子小人之分,義與利之閒而已。然所謂利者,豈必殖貨財之謂?以私滅公,適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學雖有餘,然意其遠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語之以此。”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女,音汝。澹,徒甘反。武城,魯下邑。澹臺姓,滅明名,字子羽。徑,路之小而捷者。公事,如飲射讀法之類。不由徑,則動必以正,而無見小欲速之意可知。非公事不見邑宰,則其有以自守,而無枉己殉人之私可見矣。楊氏曰:“為政以人才為先,故孔子以得人為問。如滅明者,觀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見矣。後世有不由徑者,人必以為迂;不至其室,人必以為簡。非孔氏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愚謂持身以滅明為法,則無苟賤之羞;取人以子游為法,則無邪媚之惑。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殿,去聲。孟之反,魯大夫,名側。胡氏曰“反即莊周所稱孟子反者是也。”伐,誇功也。奔,敗走也。軍後曰殿。策,鞭也。戰敗而還,以後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揜其功也。事在哀公十一年。謝氏曰:“人能操無欲上人之心,則人慾日消、天理日明,而凡可以矜己誇人者,皆無足道矣。然不知學者欲上人之心無時而忘也,若孟之反,可以為法矣。”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鮀,徒河反。祝,宗廟之官。鮀,衛大夫,字子魚,有口才。朝,宋公子,有美色。言衰世好諛悅色,非此難免,蓋傷之也。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言人不能出不由戶,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嘆之之辭。○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戶,而不知行必由道。非道遠人,人自遠爾。”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也。彬彬,猶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貌。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楊氏曰:“文質不可以相勝。然質之勝文,猶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勝而至於滅質,則其本亡矣。雖有文,將安施乎?然則與其史也,寧野。”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程子曰:“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爾。”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去聲。樂,音洛。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張敬夫曰:“譬之五穀,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樂者嗜之而飽者也。知而不能好,則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樂,則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學者,所以自強而不息者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以上之上,上聲。語,去聲。語,告也。言教人者,當隨其高下而告語之,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張敬夫曰:“聖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蓋中人以下之質,驟而語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將妄意躐等,而有不切於身之弊,亦終於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語之,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而漸進於高遠也。”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知、遠,皆去聲。民,亦人也。獲,謂得也。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難,而後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遲之失而告之。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又曰:“先難,克己也。以所難為先,而不計所獲,仁也。”呂氏曰:“當務為急,不求所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