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堯臣,字唐卿,永嘉人。入吳,為士誠客。城破,例徙濠梁。洪武二年放還,授新鄭丞。

呂敏,字志學,無錫人。元時為道士,洪武初,官無錫教諭。十三年舉人才,不知其官所終。

陳則,字文度,崑山人。洪武六年舉秀才,授應天府治中。俄擢戶部侍郎,以閱實戶口,出為大同府同知,進知府。

孫蕡,字仲衍,廣東順德人。性警敏,書無所不窺。詩文援筆立就,詞采爛然。負節概,不妄交遊。何真據嶺南,開府辟士,與王佐、趙介、李德、黃哲並受禮遇,稱五先生。廖永忠南征,蕡為真草降表,永忠辟典教事。洪武三年始行科舉,蕡與其選,授工部織染局使,遷虹縣主簿。兵燹後,蕡勞徠安輯,民多復業。居一年,召為翰林典籍,與修《洪武正韻》。九年遣監祀四川。居久之,出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俾築京師望都門城垣。蕡謳唫為粵聲,主者以奏。召見,命誦所歌詩,語皆忠愛,乃釋之。十五年起為蘇州經歷,復坐累戍遼東。已,大治藍玉黨,蕡嘗為玉題畫,遂論死。臨刑,作詩長謳而逝。時門生黎貞亦戍遼東,蕡屍乃得收斂。貞,字彥晦,新會人。工詩文,嘗為本邑訓導,以事被誣,戍遼陽十八年,從游者甚眾。放還卒。蕡所著,有《通鑑前編綱目》、《孝經集善》、《理學訓蒙》及《西庵集》、《和陶集》,多佚不傳。番禺趙純稱其究極天人性命之理,為一時儒宗雲。

王佐,字彥舉,先河東人,元末侍父官南雄,經亂不能歸,遂占籍南海。與蕡結詩社。構辭敏捷,佐不如蕡,句意沉著,蕡亦不如佐。何真使佐掌書記,參謀議。真歸朝,佐亦還里。洪武六年被薦,征為給事中。太祖賜宋濂黃馬,復為歌,命侍臣屬和,佐立成。性不樂樞要,將告歸。時告者多獲重譴,或尼之曰:“君少忍,獨不虞性命邪?”佐乃遲徊二年,卒乞骸歸。

趙介,字伯貞,番禺人。博通六籍及釋、老書。氣豪邁,無仕進意。行以囊自隨,遇景,賦詩投其中,日往來西樵泉石間。有司累薦,皆辭免。洪武二十二年坐累逮赴京,卒於南昌舟次。四子,潔、絢、繹、純,皆善詩文,工篆隸。絢,隱居不出,有父風。純,仕御史。

李德,字仲修,番禺人。洪武三年以明經薦授洛陽典史,歷南陽、西安二府幕官,並能其職。以年衰乞改漢陽教諭,秩滿,調義寧。義寧在粵西,荒陋甚,德為振舉,文教漸興,解官歸卒。德初好為詩,晚究洛、閩之學,謂誠意為古聖喆心要,故嶺南人稱理學,必曰李仲修雲。黃哲,亦番禺人。歷仕州郡,以治行稱。

王蒙,字叔明,湖州人,趙孟頫之甥也。敏於文,不尚榘度。工畫山水,兼善人物。少時賦宮詞,仁和俞友仁見之,曰“此唐人佳句也”,遂以妹妻焉。元末官理問,遇亂,隱居黃鶴山,自稱黃鶴山樵。洪武初,知泰安州事。蒙嘗謁胡惟庸於私第,與會稽郭傳、僧知聰觀畫。惟庸伏法,蒙坐事被逮,瘐死獄中。

郭傳,一名正傳,字文遠。洪武七年,帝御武樓,賜學士宋濂坐,謂曰:“天下既定,朕方垂意宿學之士,卿知其人乎?”對曰:“會稽有郭傳者,學有淵源,其文雄贍新麗,其議論根據《六經》,異才也。”既而濂持其文以進,帝召見於謹身殿,授翰林應奉,直起居注。遷兵部主事,再遷考功監丞,進監令,出署湖廣布政司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