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齊泰 黃子澄 方孝孺(盧原質 鄭公智 林嘉猷 鬍子昭 鄭居貞 劉政方法 樓璉) 練子寧(宋徵 葉希賢) 茅大芳(周嵒) 卓敬(郭任 盧迥)陳迪(黃魁 巨敬) 景清(連楹) 胡閏(高翔) 王度(戴德彝 謝升 丁志方 甘霖 董鏞 陳繼之 韓永 葉福)

齊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舉應天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歷禮、兵二部主事。雷震謹身殿,太祖禱郊廟,擇歷官九年無過者陪祀,德與焉,賜名泰。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太祖嘗問邊將姓名,泰歷數無遺。又問諸圖籍,出袖中手冊以進,簡要詳密,大奇之。皇太孫素重泰。及即位,命與黃子澄同參國政。尋進尚書。時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諸王謂泰矯皇考詔,間骨肉,皆不悅。先是,帝為太孫時,諸王多尊屬,擁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議削藩。

建文元年,周、代、湘、齊、岷五王相繼以罪廢。七月,燕王舉兵反,師名“靖難”。指泰、子澄為奸臣。事聞,泰請削燕屬籍,聲罪致討。或難之,泰曰:“明其為賊,敵乃可克。”遂定議伐燕,布告天下。時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帥師分道北伐,至真定為燕所敗。子澄薦曹國公李景隆代將,泰極言不可。子澄不聽,卒命景隆將。當是時,帝舉五十萬兵畀景隆,謂燕可旦夕滅。燕王顧大喜曰:“昔漢高止能將十萬,景隆何才,其眾適足為吾資也!”是冬,景隆果敗。帝有懼色,會燕王上書極詆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謝燕,而陰留之京師,仍參密議。景隆遺燕王書,言二人已竄,可息兵。燕王不聽。明年,盛庸捷東昌,帝告廟,命二人任職如故。及夾河之敗,復解二人官求罷兵,燕王曰:“此緩我也。”進益急。

始削藩議起,帝入泰、子澄言,謂以天下制一隅甚易。及屢敗,意中悔,是以進退失據。迨燕兵日逼,復召泰還。未至,京師已不守,泰走外郡謀興復。時購泰急。泰墨白馬走,行稍遠,汗出墨脫。或曰:“此齊尚書馬也。”遂被執赴京,同子澄、方孝孺不屈死。泰從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時永、陽彥等謫戍。子甫六歲,免死給配,仕宗時赦還。

黃子澄,名氵是,以字行,分宜人。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由編修進修撰,伴讀東宮,累遷太常寺卿。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太孫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子澄頓首曰:“不敢忘。”退而與泰謀,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謀定,明日入白帝。

會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帥兵襲執之,詞連湘、代諸府。於是廢橚及岷王楩為庶人;幽代王桂於大同;囚齊王榑於京師。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議周王罪。燕王上書申救,帝覽書惻然,謂事宜且止。子澄與泰爭之,未決,出相語曰:“今事勢如此,安可不斷?”明日又入言曰:“今所慮者獨燕王耳,宜因其稱病襲之。”帝猶豫曰;“朕即位未久,連黜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於天下?”子澄對曰:“先人者制人,毋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雖病,恐猝難圖。”乃止。於是命都督宋忠調緣邊官軍屯開平,選燕府護衛精壯隸忠麾下,召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弱燕。復調北平永清左、右衛官軍分駐彰德、順德,都督徐凱練兵臨清,耿瓛練兵山海關,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謀也。時燕王憂懼,以三子皆在京師,稱病篤,乞三子歸。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竟遣還。未幾,燕師起,王泣誓將吏曰:“陷害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齊泰、黃子澄所為也。”

始帝信任子澄與泰,聚事削藩。兩人本書生,兵事非其所長。當耿炳文之敗也,子澄謂勝敗常事,不足慮。因薦曹國公李景隆可大任,帝遂以景隆代炳文。而景隆益無能為,連敗於鄭村壩、白溝河,喪失軍輜士馬數十萬。已,又敗於濟南城下。帝急召景隆還,赦不誅。子澄慟哭,請正其罪。帝不聽。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