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三俊為人端嚴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吳昌時為屬,頗為世詬病。時文選缺郎中,儀制郎中吳昌時欲得之。首輔周延儒力薦於帝,且以囑三俊,他輔臣及言官亦多稱其賢,三俊遂請調補。帝特召問,三俊復徇眾意以對。帝頷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調選郎,前此未有也。帝惡言官不職,欲多汰之,嘗以語三俊,三俊與昌時謀出給事四人、御史六人於外。給事、御史大嘩,謂昌時紊制弄權,連章力攻,並詆三俊。三俊懇乞休致,詔許乘傳歸。國變後,家居十餘年乃卒。

李日宣,字晦伯,吉水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御史。

天啟元年,遼陽破。請帝時召大僚,面決庶政。尋請宥侯震暘以開言路,厚中宮以肅名分。忤旨,切責。已,又薦丁元薦、鄒維璉、麻僖等十餘人,乞召還朱欽相、劉廷宣等,帝以濫薦逐臣,停俸三月。鏇出理河東鹽政。還朝,以族父邦華佐兵部,引嫌歸。五年七月,逆黨倪文煥劾邦華、日宣為東林邪黨,遂削籍。

莊烈帝即位,復故官,以邦華在朝,久不出。崇禎三年,起故官,巡按河南。還朝,掌河南道事。中官王坤訐大學士周延儒,日宣率同官言:“內臣監兵,不宜侵輔臣,且插款中疑,邊情多故,坤責亦不可逭。”報聞。遷大理丞,屢進太常卿。九年冬,擢兵部右侍郎,鎮守昌平。久之,進左侍郎,協理戎政。尋敘護陵功,加兵部尚書。十三年九月,擢吏部尚書。

十五年五月,會推閣臣,日宣等以蔣德璟、黃景昉、姜曰廣、王錫袞、倪元璐、楊汝成、楊觀光、李紹賢、鄭三俊、劉宗周、吳甡、惠世揚、王道直名上。帝令再推數人,而副都御史房可壯、工部右侍郎宋玫、大理寺卿張三謨與焉。大僚不獲推者,為流言入內,且創二十四氣之說,帝深惑之。逾月,召日宣及與推諸臣入中左門,偕輔臣賜食。已,出御中極殿,令諸臣奏對。玫陳九邊形勢甚辯,帝惡其乾進,叱之,乃命德璟、景昉、甡入閣,而以徇情濫舉責日宣等回奏。奏上,帝怒不解,復御中左門,太子及定、永二王侍。帝召日宣,聲甚厲。次召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河南道御史張煊,及玫、可壯、三謨,詰其妄舉。日宣奏辯。帝曰:“汝嘗言秉公執法,今何事不私?”正宸奏:“日宣多游移,臣等常劾之。然推舉事,實無所徇。”日宣復為玫等三人解。帝命錦衣官提下日宣等六人,並褫冠帶就執。時帝怒甚,侍臣皆股慄失色。德璟、景昉、甡叩頭辭新命,因言:“臣等並在會推中。若諸臣有罪,臣等豈能安。”大學士周延儒等亦乞優容。帝皆不許,遂下刑部。廷臣交章申救,不納,帝疑其未就獄,責刑部臣剋期三日定讞。侍郎惠世揚、徐石麒擬予輕比,帝大怒,革世揚職,鐫石麒二秩,郎中以下罪有差。御史王漢言:“枚卜一案,日宣等無私。陛下懷疑,重其罪,刑官莫知所執。”不聽。獄上,日宣、正宸、煊戍邊,玫、可壯、三謨削籍。久之,赦還,卒。

張瑋,字席之,武進人。少孤貧,取糠秕自給,不輕受人一飯,為同里薛敷教所知。講學東林書院,師孫慎行。其學以慎獨研幾為宗。

萬曆四十年,舉應天鄉試第一。越七年,成進士,授戶部主事。調兵部職方,歷郎中,出為廣東提學僉事。粵俗奢麗,督學至,宮室供張輿馬餼牽之奉甲他省,象犀文石,名花珠具,磊砢璀璨,瑋悉屏去弗視也。大吏建魏忠賢祠,乞上樑文於瑋,瑋即日引去。瑋廉,歸而布袍草履,授徒於家。

莊烈帝即位,起江西參議,歷福建、山東副使。大學士吳宗達謂瑋難進而易退,言之吏部,召為尚寶卿,進太僕少卿。坐事調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應天府丞。是歲,四方大旱,瑋以軍食可虞,奏請:“禁江西、湖廣遏糴,而令應天、常、鎮、淮、揚五郡折輸漕糧銀,赴彼易米,則小民免催科之苦,太倉無顆粒之虧。他十庫所收銅、錫、顏料、皮布,非州縣土產者,悉解折色,且盡改民解為官解,以救民湯火。”所司多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