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光宗立,始以太常少卿召。至則改大理少卿,遷左僉都御史,佐趙南星京察。事竣,進左副都御史。天啟三年秋,吏部缺右侍郎,廷推馮從吾,以於汴副,中旨特用於汴。於汴以從吾名位先己,義不可越,四辭不得,遂引疾歸。明年,起南京右都御史,辭不拜。時紹徽、應甲附魏忠賢得志,必欲害於汴,屬其黨石三畏以東林領袖劾之,遂削奪。

崇禎元年,召拜左都御史。振舉憲規,約敕僚吏,台中肅然。明年京察,力汰匪類,忠賢餘黨幾盡,仕路為清。溫體仁訐錢謙益,下錢千秋法司,訊不得實,體仁以於汴謙益座主也,並訐之。於汴亦發體仁欺罔狀。帝終信體仁,謙益竟獲罪。

先是,詔定逆案。於汴與大學士韓爌、李標、錢龍錫,刑部尚書喬允昇平心參決,不為已甚,小人猶惡之。故御史高捷、史褷素憸邪,為清議所擯,吏部尚書王永光力薦之。故事,御史起官,必都察院咨取,於汴惡其人,久弗咨。永光憤,再疏力爭。已得請,於汴猶以故事持之,兩人遂投牒自乞,於汴益惡之,卒持不予。兩人竟以部疏起官,遂日夜謀傾於汴。

中書原抱奇者,賈人子也,嘗誣劾大學士爌。至是再劾爌及於汴並及尚書孫居相、侍郎程啟南、府丞魏光緒,目為“西黨”,請皆放黜,以五人籍山西也。帝絀抱奇言不聽。而工部主事陸澄源復劾於汴朋奸六罪。帝雖謫澄源,於汴卒謝事去。及辭朝,以敦大進規。七年卒,年七十七。贈太子太保。

於汴篤志正學,操履粹白。立朝,正色不阿,崇獎名教,有古大臣風。

孫居相,字伯輔,沁水人。萬曆二十年進士。除恩縣知縣。征授南京御史。負氣敢言。嘗疏陳時政,謂:“今內自宰執,外至郡守縣令,無一人得盡其職。政事日廢,治道日乖,天變人怨,究且瓦解土崩。縱珠玉金寶亘地彌天,何救危亂!”帝不省。誠意伯劉世延屢犯重辟,廢為庶人,錮原籍。不奉詔,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變,將勒兵赴闕。居相疏發其奸,並及南京勛臣子弟暴橫狀。得旨下世延吏,安遠、東寧、忻城諸侯伯子弟悉按問,強暴為戢。稅使楊榮激變雲南,守太和山中官黃勛嗾道士毆辱知府,居相皆極論其罪。

時中外多缺官,居相兼攝七差,署諸道印,事皆辦治。大學士沈一貫數被人言,居相力詆其奸貪植黨,一貫乃去,居相亦奪祿一年。連遭內外艱。服闋,起官,出巡漕運,還發湯賓尹、韓敬科場事。廷議當褫官,其黨為營護,旨下法司覆勘。居相復發敬通賄狀,敬遂不振。故事,御史年例外轉,吏部、都察院協定。王時熙、魏雲中之去,都御史孫瑋不與聞。居相再疏劾尚書趙煥,煥引退。及鄭繼之代煥,復以私意出宋槃、潘之祥於外,居相亦據法力爭。吏部侍郎方從哲由中旨起官,中書張光房等五人以持議不合時貴,擯不與科道選,居相併抗章論列。

當是時,朋黨勢成,言路不肖者率附吏部,以驅除異己,勢張甚。居相挺身與抗,氣不少沮。於是過庭訓、唐世濟、李征儀、劉光復、趙興邦、周永春、姚宗文、吳亮嗣、汪有功、王萬祚輩群起為難,居相連疏搘拄,諸人迄不能害。至四十五年,亦以年例出居相江西參政,引疾不就。

天啟改元,起光祿少卿。改太僕,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四年春,召拜兵部右侍郎。其冬,魏忠賢盜柄,復引疾歸。無何,給事中陳序謂居相出趙南星門,與楊漣交好,序同官虞廷陛又劾居相力薦李三才,遙結史記事,遂削奪。

崇禎元年,起戶部右侍郎,專督鼓鑄。尋改吏部,進左侍郎,以戶部尚書總督倉場。轉漕多雇民舟,民憊甚,以居相言獲蘇。高平知縣喬淳貪虐,為給事中楊時化所劾,坐贓二萬有奇。淳家京師,有奧援,乞移法司覆訊,且訐時化請囑致隙。時化方憂居,通書居相,報書有“國事日非,邪氛益惡”語,為偵事者所得,聞於朝。帝大怒,下居相獄,謫戍邊。七年,卒於戍所。

弟鼎相,歷吏部郎中、副都御史,巡撫湖廣,亦有名東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