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國朝處士高巍再拜上書燕王殿下:太祖上賓,天子嗣位,布維新之政,天下愛戴,皆曰“內有聖明,外有藩翰,成、康之治,再見於今矣。”不謂大王顯與朝廷絕,張三軍,抗六師,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諸臣,文者智輳,武者勇奮,執言仗義,以順討逆。勝敗之機明於指掌。皆雲大王“藉口誅左班文臣,實則吳王濞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巍竊恐奸雄無賴,乘隙奮擊,萬一有失,大王得罪先帝矣。今大王據北平,取密雲,下永平,襲雄縣,掩真定。雖易若建瓴,然自兵興以來,業經數月,尚不能出蕞爾一隅地。且大王所統將士,計不過三十萬。以一國有限之眾應天下之師,亦易罷矣。大王與天子義則君臣,親則骨肉,尚生離間。況三十萬異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協力,效死於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為大王氵麗泣流涕也。

願大王信巍言:上表謝罪,再修親好。朝廷鑒大王無他,必蒙寬宥。太祖在天之靈亦安矣。倘執迷不悟,舍千乘之尊,捐一國之富,恃小勝,忘大義,以寡抗眾,為僥倖不可成之悖事,巍不知大王所稅駕也。況大喪未終,毒興師旅,其與泰伯、夷、齊求仁讓國之義不大逕庭乎?雖大王有肅清朝廷之心,天下不無篡奪嫡統之議。即幸而不敗,謂大王何如人?

巍白髮書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竊自負:既為孝子,當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願也。如蒙賜死,獲見太祖在天之靈,巍亦可以無愧矣。

書數上,皆不報。

已而景隆兵敗,巍自拔南歸。至臨邑,遇參政鐵鉉,相持痛哭。奔濟南,誓死拒守,屢敗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經死驛舍。

郁疏略曰:

諸王親則太祖遺體,貴則孝康皇帝手足,尊則陛下叔父。使二帝在天之靈,子孫為天子,而弟與子遭殘戮,其心安乎?臣每念至此,未嘗不流涕也。此皆豎儒偏見,病藩封太重,疑慮太深,乃至此。夫唇亡齒寒,人人自危。周王既廢,湘王自焚,代府被摧,而齊臣又告王反矣。為計者必曰:“兵不舉則禍必加”。是朝廷執政激之使然。

燕舉兵兩月矣,前後調兵不下五十餘萬,而一矢無獲。謂之國有謀臣可乎?經營既久,軍興輒乏,將不效謀,士不效力。徒使中原無辜赤子困於轉輸,民不聊生,日甚一日。九重之憂方深,而出入帷幄與國事者,方且揚揚自得。彼其勸陛下削藩國者,果何心哉?諺曰:“親者割之不斷,疏者續之不堅。”殊有理也。陛下不察,不待十年,悔無及矣。

臣至愚,感恩至厚,不敢不言。幸少垂洞鑒,興滅繼絕,釋代王之囚,封湘王之墓,還周王於京師,迎楚、蜀為周公。俾各命世子持書勸燕,罷兵守藩,以慰宗廟之靈。明詔天下,撥亂反正,篤厚親親,宗社幸甚。

不聽。燕師渡江,郁棄官遁去,不知所終。

高賢寧,濟陽儒學生。嘗受學於教諭王省,以節義相砥礪。建文中,貢入太學。燕兵破德州,圍濟南。賢寧適在圍中,不及赴。是時燕兵勢甚張,黃子澄等謀遣使議和以怠之。尚寶司丞李得成者,慷慨請行,見燕王城下。王不聽,圍益急。參政鐵鉉等百計御之。王射書城中諭降。賢寧作《周公輔成王論》,射城外。王悅其言,為緩攻。相持兩月,卒潰去。燕王即位後,賢寧被執入見。成祖曰:“此作論秀才耶?秀才好人,予一官。”賢寧固辭。錦衣衛指揮紀綱,故劣行被黜生也,素與賢寧善,勸就職。賢寧曰:“君為學校所棄,故應爾。我食廩有年,義不可,且嘗辱王先生之教矣。”綱為言於帝,竟得歸,年九十七卒。

王璡,字器之,日照人。博通經史,尤長於《春秋》。初為教授,坐事謫遠方。洪武末,以賢能薦,授寧波知府。夜四鼓即秉燭讀書,聲徹署外。間詣學課諸生,諸生率四鼓起,誦習無敢懈。毀境內淫祠,三皇祠亦在毀中,或以為疑。璡曰:“不當祠而祠曰‘淫’,不得祠而祠曰‘瀆’。惟天子得祭三皇,於士庶人無預,毀之何疑。”自奉儉約,一日饌用魚羹,璡謂其妻曰:“若不憶吾啖草根時耶?”命撤而埋之,人號“埋羹太守。”燕師臨江,璡造舟艦謀勤王,為衛卒縛至京。成祖問:“造舟何為?”對曰:“欲泛海趨瓜洲,阻師南渡耳。”帝亦不罪,放還里,以壽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