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克纘歷官中外,清強有執。持議與爭“三案”者異,攻擊紛起。自是群小排東林,創《要典》,率推克纘為首功。時東林方盛,克纘移疾。詔加太子太傅,乘傳歸。四年十二月,魏忠賢盡逐東林,召克纘為工部尚書。視事數月,復移疾歸。三殿成,加太子太師。崇禎元年,起南京吏部尚書。有劾之者,不就,卒於家。

畢自嚴,字景曾,淄川人。萬曆二十年進士。除松江推官。年少有才幹,征授刑部主事。歷工部員外郎中,遷淮徐道參議。內艱闋,分守冀寧。改河東副使,引疾去。起洮岷兵備參政。以按察使徙治榆林西路,進右布政使。泰昌時,召為太僕卿。

天啟元年四月,遼陽覆。廷議設天津巡撫,專飭海防,改自嚴右僉都御史以往。置水軍,繕戰艦,備戎器。及熊廷弼建三方布置策,天津居其一,增設鎮海諸營,用戚繼光遺法,水軍先習陸戰,軍由是可用。魏忠賢令錦衣千戶劉僑逮天津廢將,自嚴以無駕帖疏論之,報聞。四方所募兵日逃亡,用自嚴言,攝其親屬補伍。兵部主事來斯行有武略,自嚴請為監軍。山東白蓮妖賊起,令斯行率五千人往,功多。

初,萬曆四十六年,遼左用兵,議行登、萊海運。明年二月,特設戶部侍郎一人,兼右僉都御史,出督遼餉,語詳《李長庚傳》。及是,長庚遷,乃命自嚴代。敘前平賊功,進右都御史兼戶部左侍郎。時議省天津巡撫,令督餉侍郎兼領其事,即以委自嚴。又議討朝鮮,自嚴言不可遽討,當俟請貢輸誠,東徵效力,徐許其封耳。京師數地震,因言內批宜慎,恩澤宜節,人才宜惜,內操宜罷,語甚切直。自嚴在事數年,綜核撙節,公私賴之。

五年,以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明年正月,就改戶部尚書。忠賢議鬻南太僕牧馬草場,助殿工。自嚴持不可,遂引疾歸。

崇禎元年,召拜戶部尚書。自嚴以度支大絀,請核逋賦,督屯田,嚴考成,汰冗卒,停薊、密、昌、永四鎮新增鹽菜銀二十二萬,俱報可。二年三月,疏言:“諸邊年例,自遼餉外,為銀三百二十七萬八千有奇。今薊、密諸鎮節省三十三萬,尚應二百九十四萬八千。統計京邊歲入之數,田賦百六十九萬二千,鹽課百一十萬三千,關稅十六萬一千,雜稅十萬三千,事例約二十萬,凡三百二十六萬五千有奇。而逋負相沿,所入不滿二百萬,即盡充邊餉,尚無贏餘。乃京支雜項八十四萬,遼東提塘三十餘萬,薊、遼撫賞十四萬,遼東舊餉改新餉二十萬,出浮於入,已一百十三萬六千。況內供召買,宣、大撫賞,及一切不時之需,又有出常額外者。乞敕下廷臣,各陳所見。”於是廷臣爭效計畫。自嚴擇其可者,先列上十二事,曰增鹽引,議鼓鑄,括雜稅,核隱田,稅寺產,核牙行,停修倉廒,止葺公署,南馬協濟,崇文鋪稅,京運撥兌,板木折價。已,複列上十二事,曰增關稅,捐公費,鬻生祠,酌市稅,汰冗役,核虛冒,加抵贖,班軍折銀,吏胥納班,河濱灘盪,京東水田,殿工冠帶。帝悉允行。

詔輯《賦役全書》。自嚴言:“《全書》之作,自行一條鞭始,距今已四十五年。有一事而此多彼少者,其弊為混派;有司聽奸吏暗灑瓜分,其弊為花派。當大為申飭。”因條八式以獻。帝即命頒之天下。

給事中汪始亨極論盜屯損餉之弊。自嚴言:“相沿已久,難於核實。請無論軍種民種,一照民田起科。”帝是其議。先是,忠賢亂政,邊餉多缺,自嚴給發如期。又疏言:“最耗財者無如客餉。諸鎮年例合三百二十七萬,而客餉居三之一,宜大裁省。其次則有撫賞、召買、修築諸費,皆不可不節。”帝褒納之。其冬,京師被兵,帝憂勞國事,旨中夜數發。自嚴奏答無滯,不敢安寢,頭目臃腫,事幸無乏。明年夏,以六罪自劾,乞罷,優旨慰留。先以考滿加太子少保,敘遵、永克復功,再進太子太保。

兵部尚書梁廷棟請增天下田賦,自嚴不能止。於是舊增五百二十萬之外,更增百六十五萬有奇,天下益耗矣。已,陳時務十事,意主利民,帝悉採納。又以兵餉日增,屢請清核,而兵部及督撫率為寢閣。復乞汰內地無用之兵,帝即令嚴飭,然不能盡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