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十七 志第三



隆慶五年三月辛巳,日暈,有珥,白虹亘天。

萬曆三十五年正月庚午,日暈,黑氣蔽天。四十八年二月癸丑,日連環暈,下有背氣,左右戟氣,白虹彌天。

天啟元年二月甲午,日交暈,左右有珥,白虹彌天。三年十月辛巳,日生重半暈,左右珥。

崇禎八年二月丙午,白虹貫日。

▲星變

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辛巳,壘壁陣疏拆復聚。二十九年八月戊子,欽天監言,井宿東北第二星,近歲漸暗小,促聚不端列。三十一年五月癸亥,壘壁陣疏者就聚。正統元年九月丁巳,狼星動搖。十四年十月辛亥,如之。成化六年丁巳,熒惑無光。十三年九月乙丑朔,歲星光芒炫耀而有玉色。正德元年八月,大角及心中星動搖,北斗中璇、璣、權三星不明。萬曆四十四年,權星暗小,輔星沉沒。四十六年九月,太白光芒四映如月影。天啟五年七月壬申,熒惑色赤,體大,有芒。崇禎九年十二月,熒惑如炬,在太微垣東南。十二年十月甲午,填星昏暈。十三年六月,泰階拆。九月,五車中三柱隱。十月,參足突出玉井。後四年二月,熒惑怒角。三月壬辰,欽天監正戈承科奏,帝星下移。已,又軒轅星絕續不常,太小失次。文昌星拆,天津拆,瑤光拆,芒角黑青。

▲星流星隕

靈台候簿飛流之記,無夜無有,其小而尋常者無關休咎,擇其異常者書之。

洪武三年十月庚辰,有赤星如桃,起天桴至壘壁陣,抵羽林軍,爆散有聲。五小星隨之,至士司空旁,發光燭天,忽大如碗,曳赤尾至天倉沒,須臾東南有聲。二十一年八月乙巳,赤星如杯,自北斗杓東南行三丈余,分為二,又五丈余,分為三,經昴宿復為二,經天廩合為一,沒於天苑。

永樂元年閏十一月丁卯,有星色蒼,大如斗,光燭地,出中天雲中。西南行,隆隆有聲,入雲中。二年五月丙午,有赤星大如斗,光燭地,出中天,西北行入雲中。十六年,有星大如斗,色青赤,光燭地,自柳東行至近濁。二十二年五月己亥,有星如盞,色青白,光燭地,起東南雲中。西北行,入雲中,有聲如炮。七月庚寅,有星如碗,色赤有光,自奎入參炸散,眾星搖動。

宣德元年十二月己巳,有星大如碗,光赤,出捲舌,東行過東井墜地,有聲如雷。

正統元年八月乙酉,昏刻至曉,大小流星百餘。四年八月癸卯,大小流星數百。十四年十月癸丑,有星大如杯,赤光燭地,自三師西北抵少弼,尾跡化蒼白氣,長五尺余,曲曲西行。十二月戊申,有星大如杯,色青白,有聲,光燭地。自太乙旁東南行丈余,發光大如斗,至天市西垣沒,四小星隨之。

景泰二年六月丙申,太小流星八十餘。八月壬午,有赤星二,一如桃,一如斗,光燭地。一出紫微西藩北行,至陰德,三小星隨之;一出天津,東南行至河南,十餘小星隨之。尾跡炸散,聲如雷。

天順三年四月癸丑,有星大如碗,赤光燭地,自左旗東南行抵女宿,尾跡炸散。八年二月壬子,有星如碗,光燭地,自天市至天津,尾化蒼白氣,如蛇形,長丈余,良久散。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乙丑,延綏波羅堡有星二,形如轆軸,一墜樊家溝,一墜本堡,紅光燭天。二十年五月丙申,有大星墜番禺縣東南,聲如雷,散為小星十餘。既而天地皆晦,良久乃復。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申刻,有火光自中天少西下墜,化白氣,復曲折上騰有聲。逾時,西方有赤星大如碗,自中天西行近濁,尾跡化白氣,曲曲如蛇行良久,正西轟轟如雷震。

弘治元年八月戊申,巳刻,南方流星如盞,自南行丈余,大如碗,西南至近濁,尾化白雲,屈曲蛇行而散。四年十月丁巳,有星赤,光如電,自西南往東北,聲如鼓。隕光山縣,化為石如斗。光州商城亦見大星飛空,如光山所見。十一月甲戌,星隕真定西北,紅光燭天。西南天鳴如鼓,又若奔車。七年五月,宣府、山西、河南有星晝隕。八年四月辛未,有星如輪,流至西北,隕於鉛山縣,其聲如雷。九年閏三月戊午,平涼東南有流星如月,紅光燭地,至西北止,既而天鼓鳴。十年正月壬子,有星大如斗,色黃白,光長三十餘丈,一小星隨之,隕於寧夏西北隅。天鳴如雷者數聲。九月乙巳,有星如斗,光掩月,流自西北,隕於永平,有聲。十一年正月癸亥,有流星隕於肅州,大如房,響如雷,良久滅。十月壬申,曉,東方赤星如碗,行丈余,光燭地,東南行,小星數十隨之。十四年閏七月辛巳,山東有星大如車輪,赤光燭天,自東南往西北,隕於壽光。天鼓鳴。十六年正月己酉,南京有星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