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元雲遠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十七年改為孟養府,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永樂二年六月改軍民宣慰使司。正統十三年廢。萬曆十三年改置長官司。(東有鬼窟山,又有茫崖山。又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南流入於緬甸。又南有密堵城,有速送城。又南有戛撒寨。西有猛倫,西南有孟拱、戛里、猛別、盞西諸部。)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七程。

寮國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四月置。(東南有三關,與安南界。)西北距布政司六十八程。

南甸宣撫司(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屬騰衝守御千戶所。永樂十二年正月置州,直隸布政司。正統三年五月改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撫司,仍直隸布政司。(東有丙弄山,又有蠻幹山。南有沙木籠山,上有沙木籠關。西有大盈江。東北有小梁河,西南經南牙山下,曰南牙江,入乾崖境內。又東南有孟乃河,即騰越州之龍川江。又南有黃連坡關。東北有小隴川關。)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二程。

十崖宣撫司(元鎮西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屬麓川平緬司。永樂元年正月析置乾崖長官司,直隸都司,後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宣德五年六月復屬都司。正統三年五月復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撫司,直隸布政司。(東有雲籠山。西有大盈江,又南有檳榔江,自吐蕃界流合焉。東有安樂河,即小梁河,下流經雲籠山下,曰云籠江,經司治北,折而西,合於檳榔江。又西北有南賧,元置,洪武中廢。又西有雷弄、盞達等部。)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隴川宣撫司本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正統六年廢,九年九月改置,治隴把。(元平緬路,在隴把東北。洪武十五年閏三月置平緬宣慰使司。三月又改路為府,未幾府廢。十七年八月丙子升司為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甲午改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省麓川路入焉。元麓川路在隴把南,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未幾府廢。十七年八月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治所,正統中,司廢,曰平麓城,亦曰孟卯城,萬曆十二年置宣撫同知於此。又西南有通西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又東南有遮放城,萬曆十二年置宣撫副使於此。北有馬鞍山。西北有大金沙江。又有麓川江,即龍川江,自南甸流入,與芒市分界,西南入於大金沙江。)東北距布政司六十六程。

孟定御夷府(元孟定路,至元三十一年四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東北有無量山,又有喳哩江,與麓川江合。東南有謀粘路,元泰定三年七月置。有木連路,元至正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因之,後俱廢。)領安撫司一。東北距布政司十八程。

耿馬安撫司萬曆十三年析孟定地置。(西有三尖山。南有喳哩江,與孟定分界。)北距府百里。

孟艮御夷府永樂三年七月置,直隸都司,後直隸布政司。(東有木朵路,又有孟隆路,俱元泰定三年九月置。東北有孟愛等甸軍民府,元至元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為府,後俱廢。)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威遠御夷州(元威遠州,屬威楚路,後改威遠蠻柵府。)洪武十五年三月仍為威遠州,屬楚雄府。十七年升為府,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州,直隸布政司。(北有蒙樂山,接景東府界。西北有威遠江,一名谷寶江,下流合瀾滄江。)東北距布政司十九程。

灣甸御夷州本灣甸長官司。永樂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緬地置,直隸都司。三年四月升為州,直隸布政司。(西北有高黎共山。北有姚關,與順寧府界。)東北距布政司二十程。

鎮康御夷州(元鎮康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十七年降為州,後廢,以其地屬灣甸州。永樂七年七月復置,直隸布政司。(西有喳哩江,接潞江安撫司界。南有昔剌寨。西南有控尾寨。)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孟密宣撫司本孟密安撫司。成化二十年六月析木邦地置。萬曆十三年升為宣撫司。(東北有南牙山,與南甸分界。西南有摩勒江,有大金沙江,俱與緬甸分界。又有寶井。北有猛乃、猛哈,東北有孟廣等部。)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