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鮑桂星 顧蓴 吳孝銘 陳鴻 鄂木順額 徐法績

鮑桂星,字雙五,安徽歙縣人。嘉慶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中允。九年,典試河南,留學政。十三年,典試江西。十五年,督湖北學政。累遷至內閣學士。十八年,任滿,既受代,聞林清之變,疏陳十事,急馳至京,仁宗嘉之,曰:“汝所奏已次第施行矣。”擢工部侍郎,充武英殿總裁。桂星性質直,勇於任事。十九年,疏陳刊書及校勘事宜。又劾提調劉榮黼等不職,命王大臣按之。榮黼面訐桂星曾言滿總裁熙昌所校,不過偏旁點畫,修改徒延時日;且言近日有旨,旗人不足恃,故督撫多用漢人。上聞之,怒,命傳詢。桂星對聞自侍郎周兆基,且言在部與滿員共事,多有徇私背公,而兆基不承;又指同官熙昌及慶溥囑託部事,兩人亦不承。以任性妄言,下部嚴議,詔斥桂星指訐慶溥、熙昌囑託無據,其咎小;妄言朝廷輕滿洲重漢人,亂政之大者:革職,不準回籍,令在京閉門思過,責五城御史嚴察;如私著詩文有怨望誹謗之詞,從重治罪。越五年,上意解,復官編修。宣宗即位,召對,諭曰:“汝昔所劾,今已罷斥。”擢侍講,又擢通政司副使,意頗鄉用。道光四年,擢詹事。未幾,卒。

桂星少從同縣吳定學,後師姚鼐,詩古文並有法,著有進奉文及詩集,又嘗用司空圖說輯唐詩品。

顧蓴,字南雅,江蘇吳縣人。嘉慶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七年,大考一等,擢侍讀。督雲南學政,道經河南,見吏多貪墨,奸民充斥,密疏陳謂不早根治,恐釀巨患。仁宗問樞臣,樞臣微其事,不以為意,明年遂有滑縣之亂。在雲南,課士嚴而有恩,以正心術端行誼為首,次治經史、辨文體。按試所至,聞賢士必禮遇之,士風丕振。任滿,充日講官。二十五年,遷侍講學士。值宣宗初政,疏請停捐例。再疏陳崇君德、正人心、飭官方三事。上召對,嘉納其言。故事,大臣子弟不得充軍機章京,時值考選,許一體與試。蓴謂貴介不宜與聞樞要,請收回成命。事尋止。

左都御史松筠出為熱河都統,蓴上疏,謂松筠正人,宜留置左右,失上意,降編修,九歲不調。先是嘉慶中蓴在史館,撰和珅傳,及進御,經他人竄改,和珅曾數因事被高宗詰責,並未載入傳。仁宗怒其失實,嚴詔詰問。大臣以蓴原稿進,仁宗深是之,而奪竄改者官。宣宗一日閱實錄至此事,嘉蓴直筆,因言前保留松筠,必非阿私,特擢蓴右中允。未一歲,復侍講學士原職。

時回疆張格爾亂甫定,蓴疏:“請於喀什噶爾沿邊增重兵,以控制安集延,杜回人窺伺;又其地密邇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皆有水草可耕牧,宜募民屯田,為戰守備。更請慎選大臣,無分滿、漢,務得讀書知大體有方略者任之,而以廉靜明信能拊循民、回者為之佐,庶可永永無事。”

道光十一年,遷通政司副使。湖南北、江南、江西、浙江大水,蓴疏言:“饑民與鹽梟糾合易生事,鹽梟不盡去,終為巨患。緩治之則養禍深,急治之則召禍速,欲禁其妄行,必先謀其生路。現兩淮鹽場漂沒,三江、兩湖勢必仰給蘆、粵之鹽,宜聽民往販,隨時納課,收課後,不問所之,俟鹽產盛,丁力紓,即令課歸丁,不限疆域。”事下所司,格未行。

蓴性嚴正,尚氣節,晚益負時望,從游者眾,類能砥勵自立,滇士尤歸之,其秀異者至京師多就問業焉。十三年,卒。

吳孝銘,字伯新,江蘇陽湖人。嘉慶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工部主事,充軍機章京。十八年,林清之亂甫定,大軍會攻滑縣,孝銘從大臣行,參軍事。累遷郎中。道光中,回疆用兵,首逆張格爾潛逋未獲,議者欲以克復四城,分封回部酋長。孝銘密言於樞臣曰:“是可行於乾隆時,不可行於今日,行之邊患且益甚。”議中止。張格爾鏇就俘,賜花翎。

瀕年大水,江、浙、兩湖被災尤數,承回疆兵事後,度支大絀。戶部擬議,宗室日以蕃衍,衣食悉仰之官,耗財之大者,請自系出世祖以上子孫皆改為覺羅,為覺羅者以次遞革。孝銘曰:“茲事當密陳,不宜顯言。法當緩更,不宜驟易。宗室久受恩養,一旦降爵減糧令下即大困,因而呼籥,朝廷不得已,將必復之,是良法美意終於不行也。”部臣是其言,即使草奏上之。歷鴻臚寺少卿、光祿寺少卿、通政司參議、順天府丞,仍留直軍機處。十四年,擢太僕寺卿,再遷宗人府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