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大將軍康親王傑書征福建,耿精忠降,而鄭錦猶踞金門、廈門,陷海澄。正色自以閩人習海上事狀,因陳水陸戰守機宜,言:“福建負山枕海,賊蹤出沒靡常。宜擇官兵習於陸者分布要害,使賊不得登岸;水軍自萬安鎮順流直下金門,塞海澄以斷其歸路。賊自廈門來援,則從金門掩擊。更請蠲除沿海邊地雜派,設法招撫,善為安置,則賊黨自散。”疏入,詔加太子少保,調福建水師總兵,擢提督。時議檄調荷蘭國船進取廈門,正色疏言:“荷蘭船遲速莫必,延至三四月,風信轉南,即難前進。今新舊鳥船俱集,臣與撫臣吳興祚決計進討,臣率水師直攻海壇,興祚率陸兵為聲援。”

十九年,正色征海壇,分前鋒為六隊,親統巨艦繼之,又以輕舟繞出左右,並力夾攻,發炮擊沈敵艦,溺死三千餘人,遂取海壇。其將朱天貴遁,正色追躡至平海澳,天貴走崇武,正色掩擊,大敗之。與將軍拉哈達、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提督楊捷會師取廈門,天貴降。

錦竄歸台灣。疏請分兵鎮守濱海要地,上遣兵部侍郎溫岱蒞視。尋議銅山、廈門諸處量設總兵以下官,留水師二萬人分鎮之。初,海壇既克,下兵部敘功。啟聖語溫岱:“正色先與天貴約乃進兵,未嘗與賊戰。”兵部疏聞,上命仍議敘,予世職拜他喇布勒哈番。上諭正色規取台灣,正色請緩師。二十年,改陸路提督。

二十五年,調雲南。未幾,與鶴慶總兵王珍互訐,命與珍詣京師質問。總督范承勛劾正色納賄侵蝕,上遣侍郎多奇、傅拉塔按治,下刑部論死,上以正色功多,特宥之,奪官,仍留世職。三十年,卒。

吳英,字為高,福建莆田人。幼為海賊掠置島中,更姓王。康熙二年,赴泉州降,授守備劄。從提督王進功攻鄭錦,拔銅山城,加都司僉書銜。尋授浙江提標都司。

十三年,耿精忠反,其將曾養性侵浙,總兵祖弘勛以溫州叛應之,分犯寧波、紹興。英從提督塞白理擊敗之,降其將李榮春等,遷左營游擊。十四年,養性、弘勛率眾十餘萬犯台州。英言於塞白理,陽修毛坪山徑,潛引兵間道自仙居襲賊後,賊踞黃岩半山嶺拒戰。英偕游擊曾承等冒矢石前進,斬其將劉邦仁等,遂復黃岩,遷中軍參將。

十五年,貝子傅拉塔規復溫州,養性、弘勛率三萬人乘夜劫營。英分兵五百伏賊後,自率精銳據大羊山,阻其要道,遇賊,殊死戰,身中數槍。師繼進,伏盡起,賊大潰,斬獲無算。尋從提督石調聲援象山,賊屯石門、西溪二嶺。英偕游擊侯奇等分兵三道抵慈谿,擊沈賊船,殲其眾,遂復象山。九月,康親王傑書進征福建,精忠降,養性、弘勛引退。其將馮公輔猶踞松陽,英入山,招之降。其黨林惟仁等屯處州,英剿撫兼用,斬賊五百餘,降惟仁及兵千餘。

十七年,錦犯泉州,康親王檄調聲赴援,英率師從。錦將劉國軒據洛陽橋,英自上游陳山壩渡江,以奇兵出賊後,造浮橋濟師,前後夾攻,斬級六百有奇。遷福建督標中軍副將。率師援漳州,連克十九寨,轉戰至江口,發炮擊沈敵船,遂復海澄。十八年,國軒復擁眾數萬屯郭塘、歐溪頭,謀奪江東橋,英擊走之,擢同安總兵。

十九年,偕寧海將軍拉哈達、巡撫吳興祚自同安港口分兵,進克廈門,錦遁歸台灣。是年英奏請複姓。二十二年,移興化,會施琅進攻澎湖。英偕總兵朱天貴、林賢等自八罩嶼乘風進擊,游擊藍理陷圍,英沖入敵陣,拔之出。翌日,進取虎井嶼,英右耳中槍,益力戰,躍入敵艦,手刃其將鄭仁,餘悉駭竄。國軒與鄭克塽乞降,事具琅傳。

二十四年,入覲,奏言:“台灣地勢絕險,土番止求衣食,素無他原。自來小寇竊發,皆由內地奸民作崇,陸師搜捕易盡。前議設水師趕繒雙篷船百,請減十之八,留二十船分撥台灣、澎湖二處,傳遞文書。台灣、澎湖經制官兵一萬員名,前議以鹿皮、白糖通洋助餉,不能如期給發。臣見台灣民田之外,別有水田,俱屬鄭氏親黨及其部將,耕牛甚多。請分四千屯田,每兵給田三十畝、牛一,課耕種。農隙操練,則兵有恆產,餉可省半。”疏入,命議行。尋移鎮浙江舟山。擢四川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