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


一 認朝鮮為自主國。
二 償日本兵費二百兆兩。
三 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
四 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五 中日舊訂之約章,一律廢止,嗣後日貨進口,運往內地,得暫行租棧,免納稅鈔。並於通商各口,得自由製造。
日本全權大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中國全權大使李鴻章,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簽約。國恥!兩江總督張之洞,憑著書生意見,諫阻和議,內有“賂倭不如賂俄,所失不及一半,就可轉敗為勝,懇請飭總署及出使大臣,急與俄國商定條約,如肯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即酌量劃分新疆,或南路數城,或北路數城”等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張之洞讀書有素,難道轉忘此說么?這奏雖留中不發,王大臣等多以為是,紛紛主張親俄政策。
俄使喀希尼,居然請政府仗義責言,聯合德法二國,替清廷索還遼東,先用三國聯名公文,直致日本外部,迫他把遼東還清,日皇睦仁,本是全球著名的英主,到手的遼東,哪裡肯歸還中國?免不得直言抗駁。俄德法三國,遂各派艦隊東來,有幾艘寄泊遼海,有幾艘直薄長崎,聲勢洶洶,要與日本決戰。日本自與中國開釁後,雖連戰連勝,勢如破竹,究竟勞師糜餉,傷亡了若干人,耗費了若干銀子,也弄得財力兩竭。況俄德法統是有名強國,不似中國的空虛,大丈夫能屈能伸,只好暫時抱屈,允還遼東,惟增索贖遼東費一百兆兩。嗣經三國公斷,減至三十兆兩成議。日使林董至北京,與李鴻章訂還遼東半島約,中日戰事,至此才了。
只日本收領台灣時,台民大駭,懇請收回成命。清廷不答,台民推巡撫唐景嵩為總統,駐守台北,拒絕日人。日本發兵赴台灣,景嵩方擬抵敵,不意撫署兵叛,焚署劫庫,擾得景嵩手足無措,倉猝內渡。台北既失,台南系總兵劉永福駐紮,厲兵秣馬,亦思與日本一戰。終因寡不敵眾,棄台奔還。台灣版圖,遂長被日兵占領了。得易失亦易。
中國經此大挫,方歸咎李鴻章,罷直督職,令他入閣。俄使喀希尼,欲來索謝,因李閒居,暫緩申請。越年春,俄皇行加冕禮,各國都派頭等公使往賀,中國亦擬派王之春作賀使。喀希尼入見總署,抗言:“俄皇加冕,典禮最崇,王之春人微望淺,出使我國,莫非藐視我國不成?”總署王大臣,嚇得面色如土,急問喀希尼,須何等大員,方配賀使?喀希尼道:“非資望如李中堂不可。”朝旨乃改派李鴻章。喀希尼復賄通宮禁,轉稟太后,說是還遼義舉,必須報酬,請假李鴻章全權,議結這案。鴻章出使時,由慈禧太后特別召見,密談半日,方辭別出都。一到俄都聖彼得堡,加冕期尚未至,俄大藏大臣微德,佯與李鴻章格外交歡,時常過談,暗中恰利誘威迫,提出條約數件,令鴻章畫押。鴻章方恨煞日人,自思聯俄拒日,也是一策,遂草草定議。俄國不用外務大臣出頭,反差了大藏大臣,與鴻章密議,實是避各國的耳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怕李伯相不墮計中。巧極狡極!
等到加冕期過,李鴻章遊歷歐洲,俄使喀希尼,竟將俄都所定的草約,遞交總署,要中國皇上親鈐御寶。全署人員,統是驚愕,不得不進呈御覽。光緒帝龍目一瞧,見草約中所列條件,開口是中俄協力御日六字,頗也心慰。仿佛是釣魚的紅曲鱣。看到後面,乃是吉林、黑龍江兩省鐵路,許俄國專造,復準俄駐兵開礦,暨借俄員訓練滿洲軍隊並租借膠州灣為軍港。光緒帝不禁大怒道:“照這幾條約文,是把祖宗發祥的地方,簡直賣與俄國了。”便將草約擱過一邊,不肯鈐印。俄使喀希尼,聞光緒帝拒絕草約,不肯鈐印,日來總理衙門脅迫。一連幾天,還沒有的確的回報,即告總署王大臣道:“此約若不批准,當即日下旗回國。”王大臣聽了這語,好似雷劈空中,驚惶萬狀,忙即稟報太后,說俄使要下旗回國,明明示決裂的意思。中國新遭敗衄,哪堪再當強俄?慈禧後已與李鴻章,密定聯俄政見,至是命交軍機處,與俄使定約,不由總理衙門,也是掩耳盜鈴。並親迫光緒帝籤押。光緒帝逆不過太后,勉強蓋印,眼中恰忍不住淚,好象珍珠一般,累累下垂。獨慈禧後面色如常,毫不動容。印已蓋定,草約變作真約,由軍機處發交俄使,俄使似得了活寶,即日攜約就道,親自送還俄都。東三省的幅員,輕輕斷送,遂釀成日俄戰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