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四月,遣使告哀遼、夏及賜遺留物。十日,司天監詳定山陵制度。皇堂深五十七尺。神牆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長六十五步。乳台高一丈九尺,至南神門四十五步。鵲台高二丈三尺,至乳台四十五步。詔下宮更不修蓋,余依。二十七日,以宰臣張士遜為山園使。是日,翰林學士馮元請上尊謚;九月四日,讀於靈坐。十月五日,葬永定陵之西北隅。十七日,祔神主於奉慈廟。

真宗章惠皇后楊氏。景祐三年十一月五日,保慶皇太后崩。太常禮院言:"皇帝本服緦麻三月,皇帝、皇后服皆用細布,宗室皆素服、吉帶,大長公主以下亦素服,並常服入內,就次易服,三日而除。"詔以"保祐沖人,加服為小功,五日而除。"四年正月十六日,上謚。二月六日,葬永定陵之西北隅。十六日,升祔奉慈廟。

仁宗慈聖光獻皇后曹氏。神宗元豐二年十月二十日,太皇太后崩於慶壽宮。是日,文武百官入宮,宰臣王珪升西階,宣遺誥已,內外舉哭,盡哀而出。二十六日大斂,命韓縝為山陵按行使。二十九日,皇帝成服。十一月,韓縝言:"永昭陵北稍西地二百十步內,取方六十五步,可為山陵。"上以迫隘,縝言:"若增十步,合征火相主及中五之數。"詔增十步。

十二月,中書言:"先是,司天監選年月,遷祔濮安懿王三夫人。今大行太皇太后山陵,濮三夫人亦當舉葬。"於是詔宗室正任防禦使以上許從靈駕,已從濮安王夫人者,免從。

三年正月十四日,上謚。太常禮院言:"大行太皇太后雖已有謚,然山陵未畢,俟掩皇堂,去'大行',稱慈聖光獻太皇太后;祔廟題神主,仍去二'太'字。"

秘閣校理何洵直言:"按禮,既葬,日中還,虞於正寢。蓋古者之葬,近在國城之北,故可以平旦而往,至日中即虞於寢,所謂葬日虞,弗忍一日離也。後世之葬,其地既遠,則禮有不能盡如古者。今大行太皇太后葬日至第六虞,自當行之於外,如舊儀;其七虞及九虞、卒哭,謂宜行之於慶壽殿。又按《春秋公羊傳》曰:'虞主用桑。'《士虞禮》曰:'桑主不文。'伏請罷題虞主。"太常言:"洵直所引,乃士及諸侯之禮。況嘉祐、治平並虞於集英殿,宜如故事。又嘉祐、治平,虞主已不書謚,當依所請。"

太常禮院又言:"慈聖光獻皇后祔廟,前三日,告天地、社稷、太廟、皇后廟如故事。至日,奉神主先詣僖祖室,次翼祖、宣祖、太祖、太祖後。太宗皇帝、懿德皇后、明德皇后同一祝,次饗元德皇后。慈聖光獻皇后,異饌、異祝,行祔廟之禮。次真宗、仁宗、英宗室。禮畢,奉神主歸仁宗室。如此,則古者祔謁之禮及近代遍饗故事,並行不廢。"從之。三月十日,葬永昭陵。二十二日,祔於太廟。

英宗宣仁聖烈皇后高氏,哲宗元祐八年九月三日崩於崇慶宮。遺誥:"皇帝成服,三日內聽政,群臣十三日,諸州長吏以下三日而除。釋服之後,勿禁作樂。園陵制度,務遵儉省。余並如章獻明肅皇太后故事。"十四日,詔園陵依慈聖光獻太皇太后之制。紹聖元年正月二十八日,禮部言:"將題神主,謹按章獻明肅皇后神主書姓劉氏。"詔依故事。四月一日,葬永厚陵。

神宗欽聖憲肅皇后向氏,建中靖國元年正月十三日崩。二月,太常寺言:"大行皇太后山陵一行法物,宜依元豐二年慈聖光獻皇后故事。皇堂之制,下深六十九尺,面方二丈五尺,石地穴深一丈,明高二丈一尺。鵲台二,各高四丈一尺。乳台二,各高二丈七尺。神牆高一丈三尺。"五月六日,葬永裕陵。二十六日,祔於神宗廟室。

先是,元祐四年,美人陳氏薨,贈充儀,又贈貴儀。徽宗入繼大統,詔有司議追崇之典,上尊謚曰欽慈皇后,祔葬永裕陵,與欽聖同祔神宗室。崇寧元年二月,聖瑞皇太妃朱氏薨,制追尊為皇太后,遂上尊謚曰欽成皇后,五月祔葬永裕陵,祔神主於神宗室,皆備禮如故事。

哲宗皇后劉氏,政和三年二月九日崩。詔:"崇恩太后合行禮儀,可依欽成皇后及開寶皇后故事,參酌裁定。"閏四月,上謚曰昭懷皇后。五月,葬永泰陵,祔神主於哲宗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