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七年二月,典樂裴宗元言:"乞按習《虞書》賡載之歌,夏《五子之歌》,商之《那》,周之《關雎》、《麟趾》、《騶虞》、《鵲巢》、《鹿鳴》、《文王》、《清廟》之詩。"詔可。中書省言:"高麗,賜雅樂,乞習教聲律、大晟府撰樂譜辭。"詔許教習,仍賜樂譜。

三月,議禮局言:"先王之制,舞有小大:文舞之大,用羽、籥;文舞之小,則有羽無籥,謂之羽舞。武舞之大,用乾、戚;武舞之小,則有乾無戚,謂之乾舞。武又有戈舞焉,而戈不用於大舞。近世武舞以戈配乾,未嘗用戚。乞武舞以戚配乾,置戈不用,庶協古制。"

又言:"伶州鳩曰:'大鈞有鎛無鍾,鳴其細也;細鈞有鍾無鎛,昭其大也。'然則鍾,大器也;鎛,小鍾也。以宮、商為鈞,則謂之大鈞,其聲大,故用鎛以鳴其細,而不用鍾;以角、徵、羽為鈞,則謂之小鈞,其聲細,故用鍾以昭其大,而不用鎛。然後細大不逾,聲應相保,和平出焉。是鎛、鍾兩器,其用不同,故周人各立其官。後世之鎛鍾,非特不分大小,又混為一器,復于樂架編鐘、編磬之外,設鎛鍾十二,配十二辰,皆非是。蓋鎛鍾猶之特磬,與編鐘、編磬相須為用者也。編鐘、編磬,其陽聲六,以應律;其陰聲六,以應呂。既應十二辰矣,復為鎛鍾十二以配之,則於義生復。乞宮架樂去十二鎛鍾,止設一大鐘為鍾、一小鍾為鎛、一大磬為特磬,以為眾聲所依。"詔可。

四月,禮制局言:"尊祖配天者,郊祀也;嚴父配天者,明堂也。所以來天神而禮之,其義一也。則明堂宜同郊祀,用禮天神六變之樂,其宮架赤紫,用雷鼓、雷鞀。又圜丘方澤,各有大樂宮架,自來明堂就用大慶殿大朝會宮架。今明堂肇建,欲行創置。"

十月,皇帝御明堂平朔左個,始以天運政治頒於天下。是月也,凡樂之聲,以應鐘為宮、南呂為商、林鐘為角、仲呂為閏徵、姑洗為徵、太簇為羽、黃鐘為閏宮。既而中書省言:"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若以左鏇取之,如十月以應鐘為宮,則南呂為商、林鐘為角、仲呂為閏徵、姑洗為徵、太簇為羽、黃鐘為閏宮;若以右鏇七均之法,如十月以應鐘為宮,則當用大呂為商、夾鍾為角、仲呂為閏徵、蕤賓為徵、夷則為羽、無射為閏宮。明堂頒朔,欲左鏇取之,非是。欲以本月律為宮,右鏇取七均之法。"從之,仍改正詔書行下。

自是而後,樂律隨月右鏇。

仲冬之月,皇帝御明堂,南面以朝百辟,退,坐於平朔,授民時。樂以黃鐘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蕤賓為閏徵、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應鐘為閏宮。調以羽,使氣適平。

季冬之月,御明堂平朔右個。樂以大呂為宮、夾鍾為商、仲呂為角、林鐘為閏徵、夷則為徽、無射為羽、黃鐘為閏宮。客氣少陰火,調以羽,尚羽而抑徵。

孟春之月,御明堂青陽左個。樂以太簇為宮、姑洗為商、蕤賓為角、夷則為閏徵、南呂為徵、應鐘為羽、大呂為閏宮。客氣少陽相火,與歲運同,火氣太過,調宜羽,致其和。

仲春之月,御明堂青陽。樂以夾鍾為宮、仲呂為商、林鐘為角、南呂為閏徵、無射為徵、黃鐘為羽、太簇為閏宮。調以羽。

季春之月,御明堂青陽右個。樂以姑洗為宮、蕤賓為商、夷則為角、無射為閏徵、應鐘為徵、大呂為羽、夾鍾為閏宮。客氣陽明,尚徵以抑金。

孟夏之月,御明堂左個。樂以仲呂為宮、林鐘為商、南呂為角、應鐘為閏徵、黃鐘為徵、太簇為羽、姑洗為閏宮。調宜尚徵。

仲夏之月,御明堂。樂以蕤賓為宮、夷則為商、無射為角、黃鐘為閏徵、大呂為徵、夾鍾為羽、仲呂為閏宮。客氣寒水,調宜尚宮以抑之。

季夏之月,御明堂右個。樂以林鐘為宮、南呂為商、應鐘為角、大呂為閏徵、太簇為徵、姑洗為羽、蕤賓為閏宮。調宜尚宮,以致其和。

孟秋之月,御明堂總章左個。樂以夷則為宮、無射為商、黃鐘為角、太簇為閏徵、夾鍾為徵、仲呂為羽、林鐘為閏宮。調宜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