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仲秋之月,御明堂總章。樂以南呂為宮、應鐘為商、大呂為角、夾鍾為閏徵、姑洗為徵、蕤賓為羽、夷則為閏宮。調宜尚商。

季秋之月,御明堂總章右個。樂以無射為宮、黃鐘為商、太簇為角、姑洗為閏徵、仲呂為徵、林鐘為羽、南呂為閏宮。調宜尚羽,以致其平。

閏月,御明堂,闔左扉。樂以其月之律。

十一月,知永興軍席旦言:"太學、辟雍士人作樂,皆服士服,而外路諸生尚衣衤蘭幞,望下有司考議,為圖式以頒外郡。"

八年八月,宣和殿大學士蔡攸言:"九月二日,皇帝躬祀明堂,合用大樂。按《樂書》:'正聲得正氣則用之,中聲得中氣則用之。'自八月二十八日,已得秋分中氣,大饗之日當用中聲樂。今看詳古之神瞽考中聲以定律,中聲謂黃鐘也,黃鐘即中聲,非別有一中氣之中聲也。考閱前古,初無中、正兩樂。若以一黃鐘為正聲,又以一黃鐘為中聲,則黃鐘君聲,不當有二。況帝指起律。均法一定,大呂居黃鐘之次,陰呂也,臣聲也。今減黃鐘三分,則入大呂律矣。易其名為黃鐘中聲,不唯紛更帝律,又以陰呂臣聲僣竊黃鐘之名。若依《樂書》'正聲得正氣則用之,中聲得中氣則用之',是冬至祀天、夏至祭地,常不用正聲而用中聲也。以黃鐘為正聲,易大呂為中聲之黃鐘,是帝律所起,黃鐘常不用而大呂常用也。抑陽扶陰,退律進呂,為害斯大,無甚於此。今來宗祀明堂,緣八月中氣未過,而用中聲樂南呂為宮,則本律正聲皆不得預。欲乞廢中聲之樂,一遵帝律,止用正聲,協和天人,刊正訛謬,著於《樂書》。"詔可。攸又乞取已頒中聲樂在天下者。

宣和元年四月,攸上書:

奉詔製造太、少二音登歌宮架,用於明堂,漸見就緒,乞報大晟府者凡八條:

一,太、正、少鍾三等。舊制,編鐘、編磬各一十六枚,應鐘之外,增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四清聲。今既分太、少,則四清聲不當兼用,止以十二律正聲各為一架。

其二,太、正、少琴三等。舊制、一、三、五、七、九弦凡五等。今來討論,並依《律書》所載,止用五弦。弦大者為宮而居中央,君也。商張右傍,其餘大小相次,不失其序,以為太、正、少之制,而十二律舉無遺音。其一、三、五、七、九弦,太、少樂內更不製造。其三,太、正、少籥三等。謹按《周官》籥章之職,龡以迎寒暑。王安石曰:"籥,三孔,律呂於是乎生,而其器不行於世久矣。近得古籥,嘗以頒行。"今如《爾雅》所載,製造太、正、少三等,用為樂本,設於眾管之前。

其四,太正少笛、塤、篪、簫各三等。舊制,簫一十六管,如鐘磬之制,有四清聲。今既分太、少,其四清聲亦不合兼用,止用十二管。

其五,大晟匏有三色:一曰七星,二曰九星,三曰閏余,莫見古制。匏備八音,不可闕數,今已各分太、正、少三等,而閏余尤無經見,唯《大晟樂書》稱"匏造十三簧者,以象閏余。十者,土之成數;三者,木之生數;木得土而能生也。"故獨用黃鐘一清聲。黃鐘清聲,無應閏之理,今去閏餘一匏,止用兩色,仍改避七星、九星之名,止曰七管、九管。

其六,舊制有巢笙、竽笙、和笙。巢笙自黃鐘而下十九管,非古制度。其竽笙、和笙並以正律林鐘為宮,三笙合奏,曲用兩調,和笙奏黃鐘曲,則巢笙奏林鐘曲以應之,宮、徵相雜。器本宴樂,今依鐘磬法,裁十二管以應十二律,為太、正、少三等,其舊笙更不用。

其七,柷、敔、晉鼓、鎛鍾、特磬,雖無太、少,系作止和樂,合行備設。

其八,登歌宮架有搏拊二器,按《虞書》:"戛擊鳴球,搏拊琴瑟。"王安石解曰:"或戛或擊,或搏或拊。"與《虞書》所載乖戾。今欲乞罷而不用。

詔悉從之。

攸之弟絛曰:

初,漢津獻說,請帝三指之三寸,三合而為九,為黃鐘之律。又以中指之徑圍為容盛,度量權衡皆自是而出。又謂:"有太聲、有少聲。太者,清聲,陽也,天道也;少者,濁聲,陰也,地道也;中聲,其間,人道也。合三才之道,備陰陽之奇偶,然後四序可得而調,萬物可得而理。"當時以為迂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