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建隆以來之制

騎軍

殿前指揮使(左右班二。宋初,以舊府親從帶甲之士及諸班軍騎中選武藝絕倫者充。)

內殿直(左右班四。周制,簡軍校暨武臣子弟有材勇者立。又有川班內殿直,乾德三年平蜀得奇兵,簡閱材貌魁偉便習騎射者凡百二十人立,開寶四年廢。)

散員(左右班四。周制,招置諸州豪傑立,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凡十二班。又於北面驍捷員僚直及諸軍內簡閱填補。鹹平五年,定州路都部署王超言;"緣邊有強梁輩常居四界,擾動邊境,請厚給金帛募充散員。"從之。)

散指揮(左右班四。)

散都頭(左右班二。)

金槍班(左右班二,舊名內直。太平興國初,改選諸軍中善用槍槊者補之。)

東西班(弩手、龍旗直、招箭班共十二,舊號東西班承旨。淳化二年,改為殿前侍,東西各第一第二弩手、龍旗直班六,並帶甲,選諸班及不帶甲班增補。其東第二茶酒及第三、西第四班不帶甲,並以諸軍員、使臣及沒王事者子弟為之。又擇善弓箭者為招箭班。)

散直(左右班四。雍熙四年,以諸道募置藩鎮廳頭軍將及詣登聞院求試武藝者立。鹹平元年,選諸節度使從人、騎御馬小底增補。)

鈞容直(班二。太平興國三年,選諸軍諳曉音樂、騎御馬小底立。淳化二年,改之。)

外殿直(班一。諸班衛士中年多者號看班外殿直,後削看班之號。或詣諸道攝軍校之職部分州兵,謂之權管。國初又有內員僚直,開寶中廢。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得上軍。天禧四年,併入此班。)

捧日(並左射、釒屈直、弩手、左第五軍,總指揮三十五。京師三十三,雍丘、鄭各一。舊號小底,周改為鐵騎,太平興國二年改為日騎,雍熙四年改今名。分左、右廂,各四軍。雍熙三年,選善槍槊者充釒屈直。淳化三年,選善左射者為左射。鹹平五年,選天武、拱聖、驍騎善弩射者為弩手。)

契丹直(三。鹹平、許、壽各一。後唐置,鏇廢。開寶三年,以遼人內附之眾復置。太平興國中,因事復置,鏇廢。)

歸明渤海(指揮二。京師。太平興國四年,征幽州,以渤海降兵立。)

拱聖(指揮二十一。京師。乾德中,選諸州騎兵送闕下,立為驍雄,後改驍猛。雍熙四年,又改拱辰。未幾改今名。)

吐渾小底(舊指揮五,治平中並為二。京師。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獲吐渾子弟,又選監牧諸軍中所有者充。)

驍騎(指揮二十三。京師。太平興國四年置,後又選掉搨索兵及左右教駿兵增置。雍熙四年,改殿前司步斗弩手為驍騎弩手。淳化四年,選壯勇超絕者為上驍騎,在本軍之上。鹹平五年,分左、右廂。舊又有殿前小底。至道二年,選驍騎馬直及善射者充,後廢。)

驍勝(左右指揮各五。京師。鹹平三年,選教駿、驍騎諸軍備征子弟材勇者立。)

寧朔(指揮十。京師、尉氏各三,雍丘、渭、河陽、河陰各一。鹹平三年,選教駿諸軍備征及外州兵立。)

龍猛(指揮八。京師。太平興國中,揀閱龍騎及諸州部送招獲群盜,取其材勇者立。淳化四年,又擇精悍者為教閱龍猛以備禽盜,在本軍之上。景德四年,又選龍騎、驍騎兵增之。)

飛猛(指揮二。鹹平二年,選龍猛、驍騎兵子弟之材勇者立。)

驍猛(指揮四。尉氏三、太康一。舊號驍雄,太平興國中改。雍熙四年,以拱聖年多者為拱辰軍,其次等者如故。景德四年,以拱聖年多者隸之。)

神騎(指揮十八。雍丘十三,鹹平五。端拱二年,選驍雄新配人及教駿、借事等兵立。淳化二年,廢掉搨索軍隸之。鹹平二年,又擇教駿、備征及外州增之。)

驍雄(指揮四。鹹平、陳留各二。太平興國八年,遷驍猛中次等者立。景德中,以驍騎、驍勝、寧朔軍年多者隸之。)

吐渾直(指揮三。太原二,潞一。太平興國八年,太原遷雲州及河界吐渾立,屯並、代州。雍熙三年,又得雲、朔歸明吐渾增立,屯潞州。)